渡过专栏:别了,“受害者”
“父母皆祸害”——别误会,这不是我提出的观点,而是豆瓣网上一个小组的名称,成立于2008年,两年后组员就发展至近17000人,规模在豆瓣属中等偏上。
作为抑郁症患者,长期混迹于抑郁症病人网络聚集地,我也总会听到有人“控诉”父母对自己的成长造成的难以磨灭的伤害。
还有好朋友曾对我说:有位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自己的书开篇就说:“是你的父母毁了你”。
而我本人,依我看来简直是“父母之祸”的最典型范本。
可是我今天要做的却不是要声讨我的父母,而是在终于明白了一个比声讨父母更有意义的道理后,忍不住来和大家分享。
放下是唯一的出路
我想要劝自己和劝他人的就是:不如就放下执着,重新开始吧!因为,放过自己的父母,其实也就是放过自己。
谈何容易!是的,我知道接下来你肯定要说这句话:谈何容易!
但是,想一想吧:如果不这样,难道你还有别的出路吗?
所以,还是来面对这个问题吧:如何放下父母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事实上很多“如何”背后,症结都在于“为何”——所有“受害者”对“施害者”的控诉不休,其实都是源于不甘。所以,我们需要的往往是一个理由,一个对抗这种“不甘”的力量,它们可以让我们的执着自然脱落。
有什么理由能比“我想让自己快乐起来”更充足呢?
当你怨恨自己的父母时,你快乐吗?其实你清清楚楚,你一点都不快乐,因为这时你同时在被很多种负面情绪所折磨:新仇旧恨,以及自己所不能觉察或刻意压抑了的负罪感等等。这时如果给你的心画一个素描,那就简直是一幅活脱脱的炼狱图。
既然如此不快乐,你做它纯粹是身不由己,与“令自己快乐”这个原则差之千里,为何不中止呢!
所以,就冲着要让自己快乐起来,让余下生命过得有意义,你也应该停止对父母的怨恨。
打破“受害者”角色死循环
归根结底,要想和父母和解,就必须彻底摆脱“受害者”的角色设定,开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全新模式。
因为“受害者”的角色注定,会框定、束缚自己内心的力量源泉,限制一个人开拓进取的一切可能;因为“受害者”是一句魔咒,反复告诉自己“我眼下的一切都是我父母导致的,他们就该为这一切负责”。而一旦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位置,就意味着选择了被动和逃避,将自我认定为“无能为力”。
既如此,推卸责任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此越陷越深,最终思维方式完全封闭成一个打不开的死回路,作茧自缚,遇到困难习惯性地迁怒于“施害人”(父母)——“受害者”这个角色,就这样让一个人自我负责的能力逐渐萎缩、丧失。
而相反,如果能够打破这个魔咒,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你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平视这个世界,乃至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一切。
因为,勇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自然会因为这份责任担当,被逼出应对生活的潜能力量——越是勇敢地去担当,就越活得开阔,越精彩,越“忘乎所以”。
当自己变得强大了,外在的伤害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忽略;越习惯于很开拓进取地生活,就越能忘记外在的一切不如意。勇敢进取的人是没有空闲去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这和封闭在“受害者”的角色中、全心关注于自己所受的伤痛而无法自拔,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体验。
既如此,我们还要恋恋不舍地赖在“受害者”这个角色中,继续将自己的人生无休止、毫无意义地葬送于“受害者”特有的无能中吗?
勇敢点,对曾经的一切说再见,对父母的溺爱和伤害同时说再见吧!哪怕就在刚刚,我还真切地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此刻我希望我能够勇敢地走出“受害者”这个错觉,勇敢地担起属于我自己的担子,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再迁怒于人。
只有如此,我才可以走出去,以主人翁的角色,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带有豪气地看看这个世界,把握自己的人生!
摆脱“受害者”角色,为自己负责
其实我的突然“开窍”,并不是真的突如其来,而是有铺垫的。
那是最近,当我又陷入对父母的幽怨、对个人成长环境怨天尤人时,我心里熟知的佛教因果观提醒我:今生所受,皆是自己前世所造——无论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成长,都是自己前世修行导致的,所以今生就唯有认命。
所以,这种认命就是要叫我勇于担当承受。而在此基础上,今天晚上我才读到了《如何放下父母对我们的伤害》中所提到的理论:唯有摆脱“受害者”心理,勇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能够唤醒内心担当一切的潜能,才能勇往直前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受害者”这个角色,从童年起我一直躲在你的里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直以来我都从未发觉你,未看清你,未察觉无意中潜伏我心的这浓重错觉,这束缚住我、令我迟迟不长大的心魔!
难怪,我给家人的感觉一直是“始终长不大”,难怪别人一直指出我有迁怒于人的习惯!原来都是因为你,这“受害者”的角色设定!原来是你让我不肯有担当,迟迟不肯做一个大人,做一个为自己的命运负责的人,原来如此。
别了,作为“受害者”的角色!从此刻起,是我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或事为我负责!
从此刻起,将是我为我的人生负责了。感恩一切!感恩我突然发现了新的力量来源:这个叫做“责任”的东西,一件我从来不觉熟悉的东西,一件新东西,一件可以给人力量、勇气,能够激发人潜能的东西。感恩!
本文刘晓晖,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