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解读卫计委4月7日新闻发布会

4月7日是2017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这一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心理健康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 

笔者仔细阅读了发布会实录,发现其中有很多重要信息,在此做一梳理,供读者参考。 

一、精神障碍和精神病有所不同,不可混淆 

很多人想当然认为,精神病和精神障碍是一回事,只要精神出现问题,就是精神病患者。这种说法是很不严谨的。 

在医学上,精神病和精神障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精神病则特指具有幻觉、妄想或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最典型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躁狂症等。 

由此可见,精神障碍不等同于精神病,它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精神障碍包括十大类近400余种疾病,精神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二、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患病率上升,和社会变迁相关 

关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多年来一直没有权威而准确的数字。此次发布会上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2012至2014年,40余家精神专科医院和高校的专业人员,对中国的主要精神障碍现状及流行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 

与此同时,发布会公布了两个数字:中国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其中抑郁障碍为3.59%);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

据笔者了解,这里所说的“患病率”,是指“12个月的患病率”,与“终身患病率”有所不同。 

这两个数字,都高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调查结果,表明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专家据此分析:中国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公众心理压力普遍增加,导致患病风险增加。 

三、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关心老年人势所必然 

研究结果显示,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

此前,唯一可供对比的是1987年,上海地区对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做过一个调查,当时的数据是4.6%。 

这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期痴呆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四、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有较大进步,但与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发布会上提供了一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936家,开设床位数43.3万张,比2010年(1650家机构、22.8万张)有较大幅度增长。 

全国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27733人,精神科护士57591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有90余万人次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但尽管如此,中国整体精神治疗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县一级精神机构的设置较弱。

目前,中国至少三分之一的县完全没有精神治疗服务。中国精神卫生系统的城乡差距尤为显著,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村没有设立精神疾病床位。约 92% 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总人数估算为 1.58 亿。 

因此,中国精神卫生事业任重道远。


◀扫描关注

注: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如需转载请私信【渡过】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