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催眠都有误解,认为那太玄乎;还有人认为催眠可以让人无意识服从命令。这些理解都有很大偏差。其实,催眠并不神奇,每个人每天都可能进入自我催眠状态,比如做白日梦。
一般而言,催眠分为文学性催眠、表演性催眠和治疗性催眠。现在我从脑科学层面来解释治疗性催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脑的长路径和短路径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两个运作路径,分别是长路径和段路径(如下图所示)。个体进行理性认知和逻辑思考时,激活的是长路径;在深度放松,或者处于强烈情绪时,则激活短路径——这可以看做是个体的“潜意识”。
认知行为治疗强调的是长路径。患者大脑的长路径被反复激活,通过逻辑思考改变观念,进而改变情绪,最终改变行为。催眠激活的则是短路径,在个体深度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直接改变情绪,进而直接改变行为。当然在改变行为之前也可以改变认知。
我们生活中就有不少被催眠的例子。比如到电影院看电影,放映厅一片黑暗,只有巨大的屏幕播放着色彩鲜艳的画面,3D技术令视觉效果更加逼真,高分贝的音响效果直击观众耳膜,演员的演技逼真动人……这些因素作用下,观众注意力高度集中,或感动得流泪,或兴奋得大笑,容易失去逻辑思考,激活自己潜意识深处的一些情绪,甚至无条件地接受电影里的一些理念、元素。
从心理学上讲,这就是场景催眠,它激活了大脑的短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影片传达的一些理念和信息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为什么很多品牌在电影里多次“不经意”地出现?为什么同样的内容,通过电影宣传会比文字、口头宣传深入人心得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人们一般不会重复多次地到电影院看同一部电影,所以被影响的程度较低。而催眠则不同,可以反复进行,因而可以快速改变一个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传统的治疗性催眠效率高,但是技术操作复杂,缺乏规律,很难复制。艾瑞克森被誉为“现代催眠学之父”,其创立的自然催眠法效果极为神奇。他曾经用2个小时彻底治愈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但这样的技术一般心理咨询师很难掌握,从而大大限制了现代催眠术的发展。而我在临床中发现,如果专门将个案引导进入深度催眠状态,激活短路径,多次植入特定情绪、思维内容和行为反应,效果会非常明显。
一个催眠修复创伤案例
我们曾经治疗过一个案例。一名女患者在初中时,被父亲送到一个男性朋友家里学钢琴,结果这个老师多次猥亵她,还威胁她不能告诉父亲。她一直不敢说,每次去学钢琴都很痛苦,成年后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
在治疗中,我们的心理治疗师对女孩进行深度催眠,让她回到被猥亵的情景中,并想像手中有一些自卫的工具,引导她反复利用工具“暴打”那个男人。女孩当时很激动,不停地重复打人动作,直到筋疲力尽。
然后,治疗师让她平静下来,继续在深度催眠状态中对她进行认知治疗,告诉她这段经历已经过去了,应该放下它。最后,治疗师把女孩“唤醒”,结束催眠。
在被催眠的时候,女孩是有意识的,事后她记得当时想像打人了,也知道在事实上并没有真的打了那个人。表面上看这是让她宣泄负性情绪,其实是利用反复“想像打人”,释放其压抑已久的负性情绪,并在她潜意识里植入了一个观念:这是她的过去,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情绪已经得到处理,她应该开始新的生活。
同时,催眠下的认知治疗也让女孩在潜意识中快速接受了“放下”的道理。经过三次类似的深度催眠治疗后,女孩再回忆起那个创伤时,心情非常平静,重新生活的动力也越来越强烈。
深度放松下建立条件反射
在临床实践中,我不断整合深度催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技术,发展出一种“深度催眠下程序植入技术”(PITDH),即在深度催眠状态下调动起患者的特定情绪,再将这种情绪与特定人事物等结合,便能高效消除患者潜意识层面的病理性条件反射,重建新的健康的条件反射。
比如让社交障碍患者先联想让自己高兴、愉悦的事物;当这种积极情绪相当强烈时,再让其联想自己去社交的画面。多次反复后,患者再想起社交便会产生高兴、愉悦的感受,进而可以植入自信的行为反应。这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不过一般是在轻中度放松状态下进行,而我发现在深度催眠下进行处理时,这些联想的画面会更真实,像电影一样逼真,甚至出现VR(虚拟现实)一样的效果,能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和效率。
当然,这只是简单举例,实际临床中的情景设计更加复杂,更加个性化,且经过巧妙设计的程序会不断自我强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健康的条件反射可以重建,也可以被消除,比如受过性侵害的患者康复后如果再次反复受到性侵害,也会导致病情复发。这就是我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治疗的原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可以重建其社会支持体系,抵御不良诱惑和创伤的刺激,减少条件反射的消退的可能性,防止病情复发。
不过,这种治疗方式也有一定局限性:一是深度催眠技术难度较大,需要经过专业训练;二是需要患者对这套理论和疾病本身有一定理解和接受,才能够很好地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当然,解释和说服的过程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
后续我会将自己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治疗性催眠的经验,更深入地与读者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为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华科大深圳研究院华和心理·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