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更好”,只有“适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但常谈常新。
先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男孩,因学业压力突然辍学。他拒绝和外界交流,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日没夜打游戏。怨恨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害的。父母很着急,带他去做心理治疗,毫无效果。耗了两个多月,孩子出现躯体症状。父母带他去精神专科医院看病,诊断为抑郁症,疑似双相。
起先家长对医生的诊断也将信将疑,没想到用药仅三四天,孩子情绪好转。一周后,一改往日消沉低落的状态,主动说话、做事。本来对前途悲观失望,现在觉得“有奔头”。有一夜和妈妈聊天,聊了整整一夜,把心事都对妈妈说了。和妈妈旅行,主动把座位让给妈妈,揽着妈妈的肩膀看视频。妈妈且喜且忧,带孩子去复诊。医生确诊为双相,立刻调整用药。一周后,孩子渐渐稳定。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也是男孩,同样辍学。家长直接带他去看病,诊断为抑郁症,用药治疗。但是孩子对药物不敏感,治疗数月,既不起效,也没有副作用。无奈去看心理医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孩子很感兴趣,坚持训练一年多,认知获得调整,症状消失,成功复学。
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的问题,而是哪个更适合的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治疗方式自然各有千秋。就某个个体,可能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心理治疗无效,但绝不能由此推导出对其他人也无效。如果从自身经历出发,去劝告别人不能用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是非常草率和危险的。
如何选择?
那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各有什么样的适应症?患者应如何选择?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种疗法的优缺点。
先说心理治疗。很多人推崇心理治疗,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吃药,没有副作用;能够纠正心理扭曲,注重人格成长;疗效长远,不会复发。
的确如此。但是,心理治疗有很多限制性条件。
其一,心理治疗的实质是患者自我成长,这就需要患者相信心理治疗,信任咨询师,具有一定的悟性,用于自我剖析,并且咨询后能够长期坚持自我训练;
其次,一位好的咨询师至关重要,他必须具备和患者的病情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能够和患者共情,引导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付诸努力;
第三,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问题同样不可能立竿见影。心理治疗有“长程”“短程”之说,但即使短程治疗,也等相当一段时间,更需要患者以更长的时间自我训练巩固疗效。
再说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缺点很多,比如: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可能吃了无效;吃药有副作用;需要吃药的时间太长,患者难以坚持;不能根治,停药太早病情易复发,等等。
但药物治疗也有很多优点:首先,对患者要求不高。患者只要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足量组疗程,该起作用就会起作用;其次,见效较快,如果患者对药物敏感,一般两个星期可以起效,一个月内可充分起效;第三,相对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比较便宜,治疗可及性高。
分析了两种疗法的优缺点后,我想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了吧?
我认为,以下情况下,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a 内源性抑郁症,生物因素占主导;b急性发作,来势凶猛;c 病情严重,动力严重缺乏,无心无力做事;d 找不到合适的心理医生;e 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心理治疗费用。
同理,以下情况下,患者只能选择心理治疗:a 对药物不敏感,多次换药无效;b 对药物太敏感,个人体质不能承受药物的副作用;c 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患者有生育需求。
把握时机和次序
上述两种情况都比较绝对。更多时候,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不排斥的,完全可以同步进行,或交替进行,重要的是把握时机和分寸。
如果存在先后顺序,我认为,患者还是应该首选药物治疗。即先尝试药物治疗,无效再考虑心理治疗。原因是,相对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成本低、可掌控。它对患者没有过高要求,只要坚持服药,把自己交给科学就行。
有患者说:坚持服药也很难啊!其实,坚持服药只是一个决心问题。假如患者相信药物治疗,坚信吃药就能治好病,就一定能坚持下去。至少,坚持药物治疗,要比坚持心理治疗容易得多。
再从现实情况看,如果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茫然无措,此时只能先用药物治疗解除患者临床症状,为心理治疗赢得时间和空间,最终实现“标本兼治”。
在患者群,“药物派”和“心理派”经常爆发激烈争论。有时候“心理派”会流露出一些自豪和骄傲,他们认为,治疗抑郁症完全依赖药物,“不够强大”。
对此,我部分赞同。的确,心理治疗体现了人类的自主意识和较高的素质。通过心理治疗战胜抑郁症的朋友,是很了不起的。
但从现实出发,我还是认为,尝试药物治疗应该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我们毕竟不能从理想出发,不必为了证明自己“优秀”而放弃药物治疗。
如上所说,心理治疗对患者要求较高。这不仅指个人素质,还包括其现实条件,比如物质基础、家庭情况、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是否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等等。
也就是说,假如这位患者经济宽裕,外部环境友善,人生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无需面对高度对抗性竞争,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自己,就可以选择心理治疗。
但大多数人不一定拥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他们可能正处在人生的节骨眼上,承担着个人发展、养家糊口等重负,无法回避生存竞争带来的压力,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这时恐怕不得不借助药物治疗。
也就是说,心理治疗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随时有条件来做的。我们一定要谨慎评估自己的条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想起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最后概括为一句话:把药物治疗作为首选,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再考虑心理治疗。当然最佳方案是两者同步或交错进行,那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