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渡过3》节选】(之一):“救世主”归来

商河是山东省中部一个小县,地处鲁中平原,北距北京300多公里,南距济南80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按说应该是比较繁华的。可是,不知为什么,商河很不知名。很多人一听这名字,首先想象它在陕西;甚至有些山东本地人,都不知道济南附近有这么一个县城。 

商河交通也不发达。从北京到商河没有动车,每天只一趟慢车路过;车站也不在县城,而在30多公里开外的一个乡镇。 

2017年10月16日晚9点,我下了火车,走出车站。眼前黑灯瞎火,显得身后的新车站格外雄伟奢华。台阶下的空地上,一辆三轮车挑着惨白色的汽灯在卖水果;再就是一辆面包车,敞着车门,等着接人去县城。这车是那么破旧,畏畏缩缩地,好像大白天不好意思出门,专门晚上才迎客似的。

我心里感叹:没想到此行的采访对象——“救世主”毓伟,竟流落到这样一个地方! 

在我的读者中,我一直认为,毓伟是最理性、最坚强、最能扛的一个。尤其他的“救世主”情怀,我虽不能理解,但我相信是真实的,也激发了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大概一年半前,我收到毓伟的稿件,叙述他抑郁十年的经历。其中,多次提到他的“救世主”情结。他说,他从小就莫名其妙地觉得,他对人类是负有使命的。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有:创立一套具有微积分那样地位的独立新数学体系;完成爱因斯坦的遗愿,统一宏观和微观物理学规律;写一部《红楼梦》那样的传世巨著;熟练掌握6种以上世界主流的国际语言;拯救因环境恶化和资源危机而岌岌可危的地球……正是这样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击垮了他,让他深陷抑郁。

他后来的经历中,最触动我的是他的理性。比如,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再正常不过,他的独特在于,在初次企图自杀后,花了十年时间,用理性克服了自杀意念,终获治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给自己寻找一个不自杀的理由”。这段经历,后来他写成文章,发表在“渡过”公号上,我用的标题是《十年抑郁,如何一步步远离自杀》。 

毓伟第二次给我来稿时,正在远赴新疆的路上,践行他第二次骑行中国的计划。这也是他自我治愈的一个部分。这篇文章,后来也在公众号上发表,题为《骑行天下,一份走出抑郁的人生礼物》。 

第一次见到他真身,是他来北京看我。一年前,他打算拍一部关于抑郁症的纪录片,来京寻求支持。这事后来无果而终。我于是知道他这些年筹划了很多事情:写作、办公众号、开公司、搞项目……等等,无一成功。 

再往后,我知道他跑了很多地方,青岛、济南、莱芜,等等,最后落脚商河。我一直不知道商河是个什么地方、他在商河干什么。直到此时此刻,毓伟本人,和商河,就这样直筒筒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毓伟接到我,领我上了那辆面包车,穿过沉沉夜色,进入商河县城。一切安顿好,已是深夜。他住在郊区,有七八公里远,只能走回去。我送他出了县城,到一座公路桥,是城区和郊区的分界线。他不让我再送,握手道别,说好明天一大早过来找我。

我站在宽阔的桥面中央,望着毓伟的背影逐渐远去了。路灯高悬,大街两头空无一人,如同旷野;那桥头栏杆上的一个个石狮子(显然是模仿卢沟桥),傻呆呆蹲着那儿,苍黄的灯光打在它们身上,显得那么怪异。 

我很惆怅。 

命运让一部分人飞黄腾达,恣意妄为;又会让另一部分人怀揣美玉,辛苦辗转而无所得。

第二天一早,毓伟到宾馆找我。他第一次对我叙述了他的完整故事。

……  ……(中间部分略)

说话间,走到毓伟的住处,商河县北郊一个小区。他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房租便宜。对于现在的他,四五百元差价不是小数目。另一个原因是,他住哪里都是一样,因为他还在漂泊之中。 

尽管对一个单身汉的居住环境有所预期,但当毓伟打开房门时,屋内的陈设还是让我吃惊。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只有一张床,一把残破的沙发椅,一张小学生用的课桌。桌上一台旧式电脑。脸盆、电饭锅等等都搁在地下。已是10月中旬,光板床上只铺着一张凉席,床边杂乱堆放着几件换洗衣服。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你不知道毕业这么多年我是如何走过来的。”看到我惊讶的表情,毓伟想要解释一些。 

他告诉我,一年前,从新疆回来,他开始考虑谋生。毕业几年一直漂泊,毫无积蓄,必须先养活自己。他回到青岛,临时找了一份文员的工作,没干几个月就离开了。工资低当然是一个原因,但他终究不愿意安于文员这样一个职位。大病初愈,他觉得体内充满力量,需要找到一个出口。 

后来,一个在商河做商业策划的朋友看中他的文才,承诺高薪拉他入伙。但到了商河,他迅速发现,高薪机会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商河这样的小县城。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了自己的择业标准:要么真的能赚大钱;要么选择做适合自己的事情。 

他重新审视自己,想到了他一直热爱的写作和编剧。他认为,国内外许多伟大的作家、编剧、艺术家,都有过精神疾病的经历,而他这些年,对社会和人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也觉得,他在编剧方面有一些天赋,何不往这方面发展一下,没准儿能闯出一条路? 

他请我在床沿做下,打开电脑,给我讲解他正在创作的电影剧本大纲。我看他讲的眉飞色舞,沉浸其中,心里一丝隐忧。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给他泼一点冷水。我说:“写剧本不是容易的事。从一个构思到拍成电影,隔着千山万水,你想过万一白干了怎么办?” 

毓伟答:“当然考虑过。我觉得编剧创意其实是精神波动的副产品,我很有信心。只要我能持续写出好的作品,总能够抓住一个机会;只要抓住一个机会,就能拨云见日。我不可能总是运气不好,那样的话老天都会感到惭愧了。” 

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我知道我的救世主幻梦已经不可能实现,但或许可以让它在我的作品中实现,这或许是它最后的价值。我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奢华生活,也没有体验过一天的卿卿我我,但我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今天的一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即使运气一直不好,比起当年抑郁中的绝望,根本算不得什么。既然抑郁都能走出来,暂时的潦倒不过是个小小的插曲。” 

“你害怕再次抑郁吗?”我问。 

“不会了,我最在乎的东西都失去过,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能再让我抑郁。即使再次抑郁也没关系,能走出来过,我已经赚了。” 

说这话时,他不紧不慢,语气平和,多少让我有些意外。我凝视着他;他一动不动站在我面前,面庞瘦削,眼睛里闪着亮光。我听说过很多的理想主义者,但今天在现实中见到了。我知道他未来的人生未必一帆风顺,但一定别样精彩。 

一小时后,我告别了他,开始下一段旅程。我知道我和他的路都还长。    

补记:在本书最后定版前,我再次采访了毓伟。他告诉我,编剧工作不顺,他已在一家公司工作,一切安好。当前不再奢望短时间内在剧本创作方面有所成就,只作为一种个人爱好从长计议。 

我问他有没有挫败感?他说不会,只是多走了一段艰难的路,或许有一天会发现这是另一段精彩的回忆。 

毓伟的回答让我欣慰。面对现实,及时调整,正是进步。祝愿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