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度焦虑抑郁快一年了。这一年,我系统学习心理学,并在一次次心理咨询中,体会咨询师的用意和效果。慢慢地,我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流派众多,仅我的课本《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一书的绪论中,就罗列了十一种,分别是:精神分析疗法、阿德勒疗法、存在主义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行为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现实疗法、女权主义疗法、后现代主义疗法、以及家庭系统疗法。
上述疗法我们无需全部了解,只需知道它们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种就行了,即:个人-主动式、个人-被动式。
“个人-主动式”,是指咨询师仅仅是陪伴和引导,真正做出改变的是来访者本人。这种模式耗时长、费用高,需要来访者有相对稳定的情绪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它允许来访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在人格,真正遵从内心意愿去寻求改变,效果是比较彻底的。简单说,它给了来访者充分了解自我的时机,从内在出发与他人、社会和解,达到治疗效果。
“个人-被动式”的模式则由治疗师主动发起,把经验传授给来访者,患者只需要被动接受、依照执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见效较快,但持续时间不长,患者遇到新的棘手问题往往会再次发病。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个人-主动式”和“个人-被动式”需要交叉运用、循环进行。
在我的治疗师们运用的疗法中,“个人-主动式”疗法包括精神分析法和存在主义疗法;“个人-被动式”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技术。
下面我想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谈谈这些疗法在我身上产生的作用。
(二)
我是一个非常感情用事的人,做事容易被情绪主导,且不善决断,崇尚权威。第一次去心理咨询,我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选择了本市收费最高的咨询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每小时2200元。
首次拜访他,我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咨询过程中认真做笔记,咨询结束后把我和老师的对话整理并打印出来,反复揣摩。
这位老师秉承的流派是存在人本主义,我买了他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大量的咨询实例,来访者以中学生和海外大学生居多,他们经历了漫长的自我探索过程。根据书中的讲述的时间跨度来看,大多是三年以上的病程。
我咨询了三次,就没有再去。原因有三:一是这位老师来访者多是学生,而是我已经快30岁了,是个上班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成本去缓慢康复;二是他的言语太过深奥,比如他对我说,“不要从外界去获取代偿,以满足潜意识中童年时期的缺憾”,我那时并不理解,也难以体会;三是咨询的单价让我难以支撑很久。
总起来说,第一位老师然德高望重,但起点过高,无法带领我,不能对我有实际的指导作用,所以只能放弃。
(三)
我的第二次尝试,首先从咨询价格上着眼,挑选了一位价格适中的女性咨询师,咨询单价每小时350,一个疗程共10小时。
她的咨询以认知疗法为主,通过逻辑分析以及女性独特的感受力,察觉我的情绪和心理接受程度,教导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敏感事件。
这位老师的咨询技能很娴熟,有着化有形为无形的力量,让我不知不觉就能接受她的观点和做法。从她的咨询室里走出来,我的心情会好一些,但持续时间不长。一遇到负面事件,我就会被打回原形,再次陷入哭哭啼啼、焦虑万分的状态。
不过这位老师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可,大意是:人是生活在关系里的,我教给你的方法,我希望你去实践。很久之后,我回忆起她这句话,感觉到领悟了很多。
我在这位老师那里咨询了3次,因为回老家就医而中断。
(四)
就医期间,我吃了药,睡眠有所改善,还了解到医院也有心理治疗室。仔细一问,公立医院的心理门诊虽然不能使用医保,但是价格便宜,收费透明,咨询40分钟仅仅142元。我决定试试。
这次心理治疗持续了两个月,共11次。这位医生从我的童年开始剖析,了解我首次产生厌食情绪的原因,以及对我工作造成的影响。在我看来,她综合采用了精神分析、认知调整、行动疗法、家庭疗法等方法,剖析我的童年阴影和父母养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我放下怨恨父母的执着,转而求助自身的内在力量。她分析我的情感难题和工作难题,逐个应对,并给出其他的一些可能性。
这位老师的咨询过程比较完整。她用大约5次咨询,对我的家庭和人格有了相对完整的把握;然后调整我的认知偏差做调整,教给我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带领了我进行二次成长,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次心理咨询是很成功的。
结束咨询的原因,是我感到她的阅历和能力无法让我继续成长了。本质上说,我和她的分离,和孩子与父母的分离,是一样的;当父母为孩子构筑的小世界满足不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时,孩子会选择、也必须和父母发生分离。
(五)
我的第四位咨询师只咨询了一次。她对我使用了情境模拟的方法,即针对我害怕出现的人际情形,由老师来扮演我害怕的那个人,和我进行对话;然后再交换角色,我来扮演对方,老师来扮演我。两轮对话结束后,根据我说的话来映射我的内心,并让我尝试去理解别人。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我能够直接向老师学习在人际交往中怎么说话,更能够把和我发生关系的对象当作一个具有喜怒哀乐的人,而不是必须满足我的欲望的奴隶。因此,我学着适当的放下对外界的控制欲,以及自我中心的“巨婴”情结,这对我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至于为何没有继续咨询,原因有二:第一,我感觉自己和她的风格、气场都不同,这种沟通难以自然的进行;第二,我认为这位老师重于术而轻于道。“术”是咨询的技巧,“道”是指咨询师本人的气场和情怀。
我认为作为咨询师,理性的看待问题是必须的,但是强大的共情能力和感受力,是学不来的;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怀和熏陶,就很难让来访者产生信任,流露真感情。
(六)
上述心理咨询的个人探索,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虽然不免有“病急乱投医”的情况,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少收获,比如知晓了自己患病的来由。
我自小学、初中起,就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密切的联系,因而内心有极大的漂泊无依的感觉,从来不懂得如何和朋友建立亲密的友谊。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从高中到大学,与同学、室友的关系都较为疏远;我不懂得如何信任朋友,接受朋友帮助,坦然向朋友表达不满。
上述内容父母都没有教给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鼓励、引导,甚至一字一句教我“像成年人一样表达”。患病期间,我需要频繁的求助、认输,在工作中难免要厚着脸皮向领导恳求任务延期;说好的约会,因为自己的情绪不佳,不得不向朋友解释、爽约。他人无法感受我的痛苦,我却要真诚地向对方表达我的难处。这时候,委婉的言语和恰当的描述,就能避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表达得体、真诚,大家都是原谅、宽容我的。
另外,我学会了如何在患病状态下积极求助。在我看来,只要发心是善良的、有助于康复的,不论行为如何,都应当鼓励。人在患病状态下,有了强烈的求助欲望,康复只是时间问题。再高超的咨询师,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七)
基于上述经历,我总结了一些选择心理咨询师的小贴士,给大家参考:
一、当躯体症状已难以承受时,先去就医,配合医生用药,在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再做心理治疗。
二 、选择一位聊得来的咨询师,不能为此紧张和难受。如果患者急切希望得到认可,咨询师却态度强硬去调整认知,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更为合理的模式应当是:咨询师通过不断试探和触碰,拿捏患者的情绪,先安抚他,寻找时机再适当点拨。当一个人感受到足够的爱,他自然可以生出足够的智慧。
三、不要害怕更换咨询师。有的患者会纠结于要不要换咨询师,这很可以理解,因为咨访关系频繁调整,不但成本高昂,还会让人来访者因不适应而焦虑。但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捷径。一般情况下,咨询三五次之后,如果还是对咨询师感受不佳,就必须更换。此外,咨询一段时间后,如果到达瓶颈期,也需要及时更换,寻找新的突破。
四、钱、钱、钱。做任何事,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在咨询之前,最好先了解咨询师的个案经历,包括来访者性别、年龄段、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如果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咨询师,也可以在线上平台寻找,选择一个自己可以长期承受咨询的价位。另外一种形式是参加心灵成长小组、共修小组等或者团体课,这类课程价格比较便宜,还可以结识经历相似的小伙伴,一起交流和成长。
五、母亲永远是最好的咨询师。我相信有很多患者会深深质疑自己的母亲,认为是“原生家庭让我生了病”。然而,如果父母愿意配合学习心理知识,和孩子一同进行心理咨询,效果反而是最好的。有些朋友和闺蜜、伴侣相处,情绪逐渐得到缓和,但是和父母却仍然有隔阂,这样问题就难以根本解决。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
- 渡过专栏:佛法的真正慈悲和智慧
- 渡过专栏:这就是我“感谢”生病的原因
- 渡过专栏:在路上:一切尚好,简简单单
- 渡过专栏:“渡过”公号成立社群联盟(附社
- 渡过专栏: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在
- 渡过专栏:“渡过”家长群广州线下活动答疑
- 渡过专栏: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感悟
- 渡过专栏:双相,我愿与你握手言和
- 渡过专栏:在正确和善良之间,我选择善良
- 渡过专栏:任凭前路艰难,我亦无所畏惧
- 渡过专栏:横亘在和父亲之间的墙,我打不开
- 渡过专栏:放心吧,会好的!
- 渡过专栏:瞬间与永恒——关于摄影的哲思
- 渡过专栏:认识这头“野兽”的真面目
- 渡过专栏:【启事】第二期“写作疗愈”班将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碎片人生,砥砺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打开内心,让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四: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最后一次复发的记忆碎片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一:八年求索,揖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二:心灵成长之路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三:重构家庭秩序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四:临床治愈是真
- 渡过专栏:就业是最好的康复——探访心智障
- 渡过专栏:一位双相少女的心语:我们是被神
- 渡过专栏:孩子得抑郁症,是父母的错吗?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外婆的家,我
- 渡过专栏:改变性格,实现康复: 一位大学
- 渡过专栏:【爱心 · 福利】为来京看病的孩
- 渡过专栏:陪伴者手册(提纲) || 渡过
- 渡过专栏:【“渡过”社群讲座】 强迫的机
- 渡过专栏:“渡过”将启动“陪伴者计划”:
- 渡过专栏:我和“渡过”的故事
- 渡过专栏:莫问前尘往事 但求策马扬鞭:写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三: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亲人的守望,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前路漫漫,愿景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渡过”作者致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我需要你,
- 渡过专栏:中国民间抗郁18年
- 渡过专栏:我如何断离精神依赖,获得真正独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读书】终其一生
- 渡过专栏:精神分裂症,可怕但可防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五:感受人生荒
- 渡过专栏:穿越黑暗的朝圣者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四:人际交往中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我和婆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三:理智控制,
- 渡过专栏:求医五年,一位患者家属的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