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2月11日,王智雄医生在“渡过”家长二群答疑。以下根据答疑实录整理,并经本人审定。
问: 有人说,抑郁症患者,用西药控制症状后,再用中药调,可以逐渐停西药,这样可行吗?
答:可以问一下这个是谁说的。如果是有大夫这么说的,可以问一下他有没有做过相关的长期的随访和调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比方说有100个抑郁症患者,刚开始用西药治疗病情缓解甚至痊愈;随后,他们用中药来完全替换掉西药,再维持治疗,疗效到底如何?他那儿有没有数据?
同时,他也需要有一个对照组,就是另外100位抑郁症患者,只用西药维持从来不换成中药。然后把这两组的200个病人进行对比,结果最后如何?
如果说,把西药完全换成中药后,或者部分换成中药以后,疗效跟后一组的100位患者疗效差不多甚至更好,复发次数更少,这样就是可信的。
我接纳西药,也接纳中药。当前主流的精神科医院和精神科医师的治疗方案还是以西药为主导。拿中药来调没有问题,只要有效,对患者本人和家长不会带来很大的或者明显的伤害,都可以去尝试。但前提一定是要有效,而且需要得到证明。
问: 我想了解兰释、丙戊酸镁脱发吗?怎么应对处理?因吃舒必利、丙戊酸镁,月经推迟几个月了,吃二甲双胍可好?
答:我估计你问脱发的问题,是想衡量吃药和不吃药的利弊。比方说,病人之前用过很多种药效果都不好,吃了兰释跟丙戊酸镁效果就很好,这个时候如果出现脱发,但不严重,我会建议先去维持,想办法治疗脱发。这要考虑到这个药物对这个病人到底有多重要,还有脱发的程度等等都有关系。
关于月经推迟,这在很多精神障碍药物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副作用。首先要去区分,患者月经紊乱,在用药治疗前就有还是用药后才有?一般情况下,如果之前就有,可能需要查一下其它内分泌方面的问题。
如果是在药物治疗以后出现,需要评估患者当前疾病是在哪个期。如果是在康复期,那可以尝试把最可能导致月经问题的药物换掉。这类药物包括利培酮、芮达、氨黄必利等。但是如果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症状还没有完全缓解,这时换药可能就不是明智的事情了。
至于吃二甲双胍行不行 ? 这只能说可以尝试。二甲双胍不仅能减肥,而且可能有助于促进月经的规律或者恢复,但具体作用到底能有多大还不好说。而且不是每个患者吃了之后都能见效。另外,吃二甲双胍一定要特别注意患者的食欲。很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食欲是很糟糕的,这种情况下就不建议吃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降糖的,会引起头晕、心动过速、心慌出汗,容易出现低血糖。血糖过低,会危及生命,这时就弊大于利了,风险太高。另外,二甲双胍和某些药物可能会有药物相互作用,这个需要看一下说明书。
问:初一女生自己坚决不去学校,休学一月,期间有剪头发、剪窗帘、摔手机行为,不出家门,除父母外不愿见来家的任何人,这更像什么症状?
答:你提到的这些症状,抑郁、躁狂、焦虑、精神分裂等都可以出现。即使不是任何精神症状的,只作为一种正常人个性的表达,也可能出现。想要准确诊断,还得带着孩子找精神科医生面诊。
我特别想提醒大家,如果是在群里或者说在其他场合就诊断问题咨询,一定要把自己的问题提得尽量明确细致。比方说我家孩子多少岁?男生还是女生?从哪一年开始发病?诊断是什么?中间有过几次发作?几次躁狂?有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家族史是阳性还是阴性?性格是内向外向?性格是敏感,多疑还是开朗、大方?家庭状况怎么样?亲子关系如何?孩子有没有明显的冲动打人、自伤、自杀?当前吃的什么药?药物的剂量是怎么吃的?是早中晚?等等。你把这些都整理清楚再问,回复可能更有针对性。
问:我家孩子用药一年多,购物欲强,反复想买一件东西,不买就不高兴。这到底是药的原因还是病的原因?
答:大家都很关注,当患者出现某些表现,到底是不是病了?
凡是反复的问孩子的某种表现到底是不是病了,却总是纠结却不带孩子就诊的家长,我会毫不客气地说,家长对孩子的心态是不够好的。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只是部分的。即不太接纳他病的那个部分,只接纳了非病的部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又是需要改变的。就像我们对待家人或好友,我们不能只允许对方出现我们喜欢的方面,不出现我们不喜欢的方面。好的、坏的,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人都不例外。
我们经常会觉得健康和疾病就是一个对立面。人的生理状态,不是健康的就是疾病的。其实这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我们经常会觉得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病了就是失去了健康,似乎健康跟这个疾病之间有一条截然不同的分界线。其实,不管是健康还是说疾病,都是我们生命所固有的两个侧面,疾病也是我们生命的一个自然现象。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精神疾病也是一样。
心态上,首先要知道,孩子不管是发病了,还是这是他个性的一个表现,我们先要去尝试接纳。难道孩子病了,就不接纳了吗?这不可能。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搞清楚他到底是不是病?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所谓的“非病”状态定义为好的、健康的,而把“病了”的状态定义为坏的。我们会假定把这个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这样两个部分,这就更加固化了我们把人分成健康和疾病。其实我们自己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点毛病,只是程度上不同。这个健康和疾病,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健康跟疾病就像在一个线段的两端,它们之间的连线存在着一系列过渡,心理疾病也是这样。
非专业人士要判断患者的表现到底是病还是非病,很难。这个还是去找专业医生来判断会更好。在医院的住院区,医生天天都要查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鉴别点,就是判断孩子今天的表现,是孩子个性的问题、疾病的表现,还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这三点的判断鉴别,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要靠专业医生才可以作出判断。
问:我家孩子被诊断为强迫症中度、抑郁症、焦虑症。吃利培酮每天两粒、舍曲林三粒、马来酸氟伏沙明一粒,三个月后出现思维迟钝,语言表达能力差,记忆力下将,与人相处沉默寡言,这是药的副作用还是病情加重了?利培酮会使人变呆吗?吃利培酮催乳素增高,需要换药吗?
答:医生诊断是中度强迫症,然后是抑郁症、焦虑症,这个诊断本身可能是有问题的。首先需要明确,这个病到底是哪一个为主,另外两个为辅。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从等级上来说,抑郁症肯定是需要放在最前面的。强迫症是神经症的范畴,神经症的共同基础特点就是焦虑,所以现在把强迫性障碍单独拿出来了。至于焦虑症,医生很少直接诊断为焦虑障碍或者焦虑症,一般情况下是放在某一个具体类别中。比方说社交恐惧、学校恐惧、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等等。所以假如医生真的作了上述诊断,是不规范的。
至于具体用药方案,大概这样理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彼此经常是共病或者伴随症状。这位患者用舍曲林三粒、氟伏沙明一粒,两个药都是治疗强迫症最常用的,以治疗、缓解强迫症状为主,同时也具有抗抑郁作用。
强迫症和抑郁症、焦虑症相比,一个显著不同在于,一般而言,强迫症治疗难度可能要整体高于抑郁症和焦虑症。主要原因,一是抗强迫药物的起效时间要慢。比方舍曲林也好还是氟伏沙明也好,对患者是否合适,足剂量之后可能观察6周到8周,甚至达到10周到12周才能看出来。
强迫症治疗时间长,另一个原因就是往往还需要心理治疗。对于强迫症来说,心理治疗的必要性丝毫不亚于抑郁症焦虑症。心理治疗做好了,治疗期间抗强迫的疗效才能很快提。一般来说,反复发作、时间长的焦虑症患者,门诊治疗效果的不好,建议住院。
至于利培酮会使人变呆吗?这要问家长说的“呆”是指什么样的呆?是表情呆滞还是说智力下降。二者是不一样的。利培酮确实可以引起锥体外系综合症反应,导致肌张力增高、眼球转动不灵活、面部表情肌的反应和变化不生动,因此整个面部表情可能会显得发僵、发硬,看起来有些发呆,但其实并不是发呆。这种情况,我一般会给盐酸苯海索治疗。
如果说吃利培酮以后,人容易困或者无力、头晕,诱发焦虑等副反应,同样可以让人注意力、记忆力变得不好,学习能力下降,显得人发呆。如果有这些表现,调整用药方案肯定是有必要的。
吃利培酮催乳素增高,需要换药吗?答案是:是否换药,需要充分考虑到疾病的特点,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是在哪个期;药物本身剂量多少;对这个病人而言,它的重要性有多高,换了药还有没有别的药能够更好地改善症状,等等,然后综合决策。
作者为北京回龙观医院青少年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曾在本公号发表作品:《孩子得抑郁症,都是父母之过吗?》、《吃药,还是心理治疗?听《中国抑郁防治指南》怎么说》、《答患儿家长问(一)》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
- 渡过专栏:佛法的真正慈悲和智慧
- 渡过专栏:这就是我“感谢”生病的原因
- 渡过专栏:在路上:一切尚好,简简单单
- 渡过专栏:“渡过”公号成立社群联盟(附社
- 渡过专栏: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在
- 渡过专栏:“渡过”家长群广州线下活动答疑
- 渡过专栏: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感悟
- 渡过专栏:双相,我愿与你握手言和
- 渡过专栏:在正确和善良之间,我选择善良
- 渡过专栏: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 渡过专栏:任凭前路艰难,我亦无所畏惧
- 渡过专栏:横亘在和父亲之间的墙,我打不开
- 渡过专栏:放心吧,会好的!
- 渡过专栏:瞬间与永恒——关于摄影的哲思
- 渡过专栏:认识这头“野兽”的真面目
- 渡过专栏:【启事】第二期“写作疗愈”班将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碎片人生,砥砺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打开内心,让
- 渡过专栏:最后一次复发的记忆碎片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一:八年求索,揖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二:心灵成长之路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三:重构家庭秩序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四:临床治愈是真
- 渡过专栏:就业是最好的康复——探访心智障
- 渡过专栏:一位双相少女的心语:我们是被神
- 渡过专栏:孩子得抑郁症,是父母的错吗?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外婆的家,我
- 渡过专栏:改变性格,实现康复: 一位大学
- 渡过专栏:【爱心 · 福利】为来京看病的孩
- 渡过专栏:陪伴者手册(提纲) || 渡过
- 渡过专栏:【“渡过”社群讲座】 强迫的机
- 渡过专栏:“渡过”将启动“陪伴者计划”:
- 渡过专栏:我和“渡过”的故事
- 渡过专栏:莫问前尘往事 但求策马扬鞭:写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三: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亲人的守望,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前路漫漫,愿景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渡过”作者致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我需要你,
- 渡过专栏:中国民间抗郁18年
- 渡过专栏:我如何断离精神依赖,获得真正独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读书】终其一生
- 渡过专栏:精神分裂症,可怕但可防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五:感受人生荒
- 渡过专栏:穿越黑暗的朝圣者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四:人际交往中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我和婆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三:理智控制,
- 渡过专栏:求医五年,一位患者家属的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