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渡过”家长群广州线下活动答疑摘选

【编者按】本文是船夫在“渡过”家长群广州线下活动上的答疑摘选。

 

家长问:孩子喜欢的事情会去做,现在在舞蹈室做助理兼学跳舞,每天准时上下班,不用叫!在家懒,什么事也不做,现在要搬出去和舞蹈老师一起住,反对也无效,反正一意孤行!是不是也是一种病得不轻的表现?

 

船夫答:要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可以适当要求,但一定不能要求孩子学习上必须有多大的进步,如果孩子有比较大的排斥、不认同或不配合,还是喜欢做她自己喜欢做的事,家长一定要给予支持。这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可以适度的坚持,不要过度坚持,要有弹性,要懂得妥协。

 

孩子不但不能因此判断为“有病”,更不用说“病的不轻”。

 

问:服抗抑郁药+穏定剂九个月后突然岀现狂购物丶摔手机等行为,现停用郁药了近三周了,孩子仍在恶劣心境中,想要的东西迟一刻钟满足都受不了,说是买高兴,请问这是郁?躁?还是混合?

 

答:首先我有个观点,跟一些主流的精神病学专家不同。我认为混合状态是正常的,不混合才是不正常的。长期的一种恒定状态是不正常的,多多少少都有一个幅度。有些孩子可能这个幅度会大一点,我们普通人也有,幅度要小一点。

 

对这种混合,我不认为是病情恶化。某种意义上讲,“躁”和“郁”是同一个概念,是一个镜子的两面,都是孩子对外界压力的一种过度反应。这种反应既有可能通过情绪低落也有可能过分亢进的方式去表达。“躁”和“郁”是情绪的两极,但并非相隔千里,它们之间只有一层纸的距离。即使在极端兴奋的躁狂发作时,也混杂着痛苦的“郁”的表现。

 

精神病学上或心理异常的判断诊断很难,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每个人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个体化差异非常大;第二,就算是同一个人,状态也是起伏不定的,不同时期的状态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一种主要状态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一年两年、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有可能;第三,是最难的,同一种表现形式代表的含义,或者说反映出来内在的心理或精神,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的。

 

比如喜欢购物、喜欢吃、喜欢睡觉、喜欢发脾气,它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会给我们家长甚至非常专业的医生带来很多的困惑和诊断上的困扰。

 

关于发脾气摔东西,我们不能只看树木不看森林,要综合地整体地去看待,结合历史表现、结合症状去看,否则就是盲人摸象。

 

发脾气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轻躁的不稳定状况,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发脾气,很烦躁、易激惹。发完脾气后大多会道歉,会认为自己错了;二是长期心境恶劣、情绪低落,需要主动释放。有可能有刺激源,基本对亲近的人发脾气,一般情况下不会道歉;三是个体内在的生物状况,长期存在孤独空虚、无价值感,周期性地、被动地、不由自主地负性思维、烦躁,发脾气,客观上达到一个被动释放的效果。很多时候,没有刺激源或刺激源的强度很弱,也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关于喜欢购物,并不是所有的购物就是轻躁,人在空虚、抑郁状态下,也可能通过购物来缓解、释放自己低落的情绪。在躁的时候,过度购物就不是奖励了,是理所当然的、不理性的、过度自信和虚假价值体现的挥霍。个人体会,喜欢购物70%到80%为轻躁。

 

典型抑郁,食欲都比较差。变得喜欢吃,是不是躁了呢?不一定的。有时就想吃好吃的,是给自己坏的情绪一个小的奖励,是一种本能的自我的保护,一种释放。

 

我一直认为生理和心理是一体的,不能割裂。生理和心理,或者说物质和精神,没有先因后果,没有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不是相互转化的问题,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同一时间不同的表现和表达而已。(注:物质和精神,或者说脑内神经递质的物质流和心理、精神活动的信息流,是同时发生的“流”或“波”)。心理的自我调控和药物治疗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还认为,心理成长、心理修复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点点滴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只是一定程度的引导、梳理和深化,是辅助作用。

 

我个人有一种观点,就是“循环”。无论病人或常人,他的思维活动、社会活动都是由无数个小的循环组成的,从小的次级的循环形成大的螺旋式上升或下降的循环并发展。我们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给他们一个好的开端,好循环的启动。

 

相对药物,心理(自我调整或外界干预治疗)的作用力虽然较小,但是能够把各种坏的循环止于开始阶段。如果坏的循环发展不到恶性发作的阶段,药物治疗也就不需要了。随着孩子心理不断的自我成长和修复,坏的循环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孩子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好,就会慢慢走出来直至痊愈。

 

另外无论躁或郁,孩子们都存在专注力不足的情况,对外界压力很敏感,一些负性思维源源不断,就像水一样不断地缓慢地流淌,控制不住,脑子里片刻得不到轻松,活得很累。这点家长一定要理解,不要再加压,要去引导、去缓解。

 

问:孩子原来天天玩游戏,最近不玩游戏了,但变得很无聊,觉得人生无趣。又不肯走出家门,是变好还是变坏了?

 

答:既没变好也没变坏。孩子原来通过游戏给自己一个寄托、一种情绪的释放,这种转移,情绪上可能会好一些、看上去平稳一些,但是他骨子里内在的还是抑郁,还是低落。

 

问:如何鉴别是否转相?

 

答:举个例子,爱打扮是抑郁还是转躁?就像购物一样,要结合其他的状态。比如抑郁,心情不好就需要打扮好一点,反复照镜子、臭美让自己找点自信出门,这是对自己的一个奖赏。如果喜欢过分的打扮、颜色太过鲜艳,就有躁的成分,但也不能因此判断她就是轻躁。我说过混合状态,它即使在抑郁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些躁的形式表达出来。

 

家长提到孩子对政治问题的关注。这种状态不是多管闲事,孩子是通过对一些政治事件的关心、评价和攻击,释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虽然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躁的表现(能量充沛,行为激活),其实本质上还是郁,是一种混合状态。既不是郁也不是躁,既是躁也是郁。混合状态是常态,是正常的,让孩子去释放,不用害怕,也不用去解决它。

 

问:我看过喻东山教授混合抑郁文章,有很多症状相似,困惑是单还是混合?分不清正常与病症区别。确诊单双相,孩子能有自救意识和配合治疗

 

答:关于分不清正常与病症区别,单、双或混合,我们讲不要过于看重标签。在治疗方面一定不要贴标签,这标签是没有意义。单、双或者混合,是一个没有明显界限的连续性的状态。而且状态是变化的,不同阶段有变化,发作时也有不同表现形式。

 

如果这种“躁”的特征(能量足,即使是负的能量),表现得越多的话,给的情绪稳定剂就越多,表现得越少,情绪稳定剂就越少。不是说,非得贴上一个“双相”的标签,才可以用情绪稳定剂。典型的抑郁情绪表现得越多,抑郁药就吃得越多,不应该固定一个恒定的标准、标签和病别,状态是变化的、流动的,用药因时而变。比如双相能不能吃抑郁药,有些医生不局限于一个标准,他根据孩子的状况,孩子在极度心境恶劣的情况下给抑郁药,不然情绪提升不上来。

 

关于双相吃抑郁药转躁怎么去观察和判断。如果孩子总体是偏抑郁类型的,让他维持在一种微郁的状态就可以,不要太正常。孩子如果跟你说话说得比较多了,甚至说一些大道理,动力也有一些了,即使你看不到有什么轻躁的症状(比如类似两眼放光那时就迟了),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抑郁药减一减,如果状态掉下去了,药再加回来。

 

问:孩子因为太胖了想换奥氮平,不知道可不可以用其它药替换奥氮平。

 

答:目前来看奥氮平是最好的药,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补药,对孩子是一种营养一种补充。

 

问:吃了药是否影响集中注意力?

 

答:总体来讲会影响注意力,但如果药用到恰到好处,不但不影响而且会有帮助。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因为情绪和思维问题,抑郁和躁的症状控制住了,他的注意力自然控制住。

 

问:如何解决孩子作息没规律、吃药时间不固定的问题?

 

答:建议给孩子准备那种七天的药盒,每天看看药盒里药少了没有。

 

问:孩子不肯上学,不肯吃药,不肯看医生,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答:我总结一下,对于不肯上学就四个字,尊重、轻推。这种轻轻推动,就像你洗脚那个很开的水,慢慢的一点点地试,一点点地放,最后脚放下去就适应了也不觉得那么烫了。

 

问:求老师们指导如何让孩子走出家们,愿意和人接触。另如何能说服孩子去看医生,如果我问孩子那里不舒服,孩子说他没病,以后别再烦他,非常抗拒,我们无法说服孩子。

 

答:还是这个概念,轻推。不要一下推出家门,创造更多孩子能够接受的环境、场合或者条件。再一个有的时候不仅仅是自我调整能调整到位的,确实需要药物的帮助和支持。第三要有耐心,给足够长时间。

 

关于孩子抗拒的问题,家长概念当中首先有一点,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病人,不要让孩子自己感觉是个病人。我们要把尺度放宽一些,把病的状态放宽一些,有的时候一定要吃药,有的时候还真的可能不一定吃药;有的时候他这是病,有的时候可能真的不是病,是心理的异常状态,只不过我们常人不能理解,或许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角度去看就是正常的。不要一刀切、很绝对地把孩子的某种状态当成病的状态。

 

问:孩子总是会对未来不确定的事情作负面的判断,有时也影响了她的情绪。压力大时喜欢吃东西。如何引导?

 

答:这种情况可以给他吃得好一点,买好的衣服,可以给他积极的一些鼓励。

 

我是鼓励用药的,在第一次重病的时候要重药、深入治疗,让孩子基本上把这个症状完全消除,后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轻药物。我倾向于在维持阶段,让孩子有一个相对比较小的波动,让孩子不要太稳定,对外界的压力有一定的敏感度。

 

只有在有一定敏感度的情况下,所有心理的成长、心理的咨询、心理的修复才起作用。孩子对外界的反应过于稳定、过于迟钝的话,心理作用是等于零,没有意义的,起不到自我修复、自我成长作用。就让他稍稍有一点小小的波动,让他自己去克服,自己能够更深入想一些问题,想通了就有帮助。

 

药物只不过是控制孩子症状,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问题。停药可以停,有规律可寻,但前提条件是你要知道什么时候把药吃回来。就像买股票一样,都知道什么时候买进,大家知道什么时候卖吗?不知道,一样的道理。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药要吃回来,等症状出来无法收拾已来不及了。

 

问:孩子毕业后,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答:孩子找工作压力不能太大,但不能一点都没有,要有能接受的小小一点压力。孩子真正的康复,是需要让他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他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自食其力。如果不能给社会创造价值,不能自食其力,是无法真正康复的,他永远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怪圈。

 

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没到最后的程度不要放弃。人不是活在真空当中,他会和同伴比,会和他的社会关系比,孩子本身落差太大也不行。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