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写羞耻感这个命题,是因为从多年的疗愈经历以及心理咨询从业经历中,我发现羞耻感在很多心理问题中都存在,甚至是引发和维持这些心理问题的核心情感。比如抑郁、焦虑、社交恐惧、强迫、暴食症等。
所以,认清“羞耻”这种情感,有助于对自身的觉察。只有对其有觉察,才可能避免立刻被其控制,并有新的选择。
增加掌控感有助于减轻恐惧感。如果我不知道我到底被什么情绪所控,就会感到恐惧;当我对它的认识多一分,恐惧感就会减少一分。
(一)
从一个故事讲起吧。
一对夫妻,30岁时,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应该说是喜悦的,想要好好对孩子的。
可是这对夫妻结婚前相互了解不够深,婚后发现对彼此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总是吵架不断。妈妈处于弱势,再加上工作比较辛苦,所以常常不开心。襁褓中的孩子总是面对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会发生什么呢?
当孩子饿的时候,也许妈妈正在生气,没有办法敏锐捕捉到孩子饿了;孩子哇哇大哭时,妈妈以为孩子尿了,摆弄半天发现不是。这时孩子已经饿了半天,哭了半天,内心会发生什么呢?Ta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世界没那么安全。(注意: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思维,只是一种感觉和体验)
另一个时刻,当孩子开心地双手挥舞时,也许妈妈正在想心事,面无表情。这个时候孩子又会怎样呢?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做面无表情实验:一个妈妈抱着一个婴儿,一开始妈妈会对孩子的表情作反馈,孩子笑的时候她也笑,手舞足蹈的时候她也一起附和,这个时候的孩子是表情生动的,活生生有热情的。
之后妈妈开始面无表情,无论孩子怎样笑啊动啊,甚至尖叫,举起双手在妈妈眼前晃,妈妈都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孩子变得手足无措,大哭起来,情绪彻底崩溃了。
这个孩子内心发生了什么?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心理学概念——“镜映”。
人类通过照镜子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那么是怎样知道自己心理的存在,一点点建立自我呢?一个婴儿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在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是跟随本能表现,这个时候需要外界有一个人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内在正在发生的事。婴儿笑她也笑,婴儿朦胧的感觉到,哦,我高兴了;婴儿饿了,哇哇叫,妈妈就把乳头送上来,孩子就会感受到刚才是饿了——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镜映,婴儿一点点丰富关于自我的知识,也就是自我意识。在每一次回应中,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反之,孩子会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渐渐丧失生命力。
这位妈妈不太能很好地镜映和回应小婴儿,不仅如此,当孩子哭啊闹啊不安静的时候,还会惹妈妈心烦,她会流露出烦躁的、厌恶的,甚至嫌弃的表情。小婴儿隐隐感觉到自己是不被喜欢的,不被接受的。这种体验多了,等再长大一点,当Ta想哭想闹的时候就会同时升起一种羞耻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应该哭的,这样是不好的。
因此我们说,婴幼儿时期的父母或者其他抚养者,都是回应Ta的那面镜子。如果孩子自发表现出的创造力和感受是被支持的,那么Ta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爱的,生命力活力不会被压抑,而这些感受也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自我感。
这种自我感,让婴儿感受到最初的信任,能够建立起内在的根基,是其安身立命的一个安定之锚。如果父母因为自身的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自身状态不佳),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用禁止、转移,甚至恐吓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的自发的情绪流露就会受到压制,并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由于这个孩子开心的时候无法得到母亲充分的“镜映”,不开心的时候无法得到充分的接纳,这个孩子会觉得,Ta展现的一切都是不好的。Ta对于自己是谁不那么确定,对展示自己有所迟疑,怕被反对否定不喜欢。Ta可能表现得很听话,不那么有活力。在Ta的内心深处,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的自我。
这个孩子慢慢长大了,和人相处时感到拘谨,容易觉得是自己做错了,是自己不好,因此常常陷入内疚自责之中。做事没有信心,容易焦虑,在青春期这个多事之秋,之前积累的问题一并爆发,就可能陷入抑郁、焦虑。焦虑时有各种生理心理症状,胸闷,气短,头痛,恐慌,苦不堪言。
成长过程中,Ta的父亲挑剔苛刻,从不夸奖孩子,做错事就会数落责骂;母亲脾气不好,嗓门又大,做错事就会呵斥,没有达到要求就会用一种非常嫌弃的眼神看她,这让Ta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很糟糕。
父母关系不和,从小吵架,Ta耳闻目睹这一切,无法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父母都是很悲观的人,Ta耳濡目染,也会形成消极负面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长大后,抑郁焦虑强迫就可能滋生爆发,每天被各种念头所控,内心非常没有安全感,非常痛苦。
可以说,这个孩子一步步发展至此是必然的。Ta早年的自我发育不良是一个不牢固的地基,成长中持续不断的创伤和青春期的急风骤雨让ta完全陷入了自我否定、自我批判。
这只是一个故事。读者是否发现其中“羞耻”的影子?以及它是如何对心理问题的维持起作用的呢?
(二)
先科普一下关于情绪的知识。
人类的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基本情绪是在一岁以内就可以发展分化出来的,比如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时会感到满足,这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舒服时会痛苦;两个月之后,慢慢发展出愤怒、高兴、悲伤、惊讶等情绪,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复杂情绪又叫自我意识的情绪,是指这些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自我评判、自我价值相关的情绪。羞耻属于这类,此外还有羞愧、尴尬、害羞、惭愧等,也是相近的情绪。
在我看来,羞耻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是不对的、不好的、有问题的,或者是无能的体验。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患有暴食症的来访者,她情绪低落时,就不可控制地想吃东西。比如说,她几天没有做事,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失败,进而陷入抑郁焦虑之中;一焦虑就想吃东西,吃完东西就更自责后悔内疚,然后又想通过吃东西来缓解自责后悔内疚。如此陷入了恶性循环。她是名校的高材生,然而在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糟糕差劲失败,恨不得能够重新活一遍。
她出生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从小就卷入家庭竞争中。她学习成绩好不是她的努力,仅仅是她的运气;考的不好,出了什么岔子,姐姐哥哥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她不知不觉认同了哥哥姐姐对她的评价,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很差劲,因此想通过学习上的成就来弥补。可是到了大学,人才济济,她不再有优势;到了大三考虑未来方向时,她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情绪崩溃陷入抑郁。
引起和维持她的抑郁和暴食的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羞耻感。在学业上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这种无能感让她一想到未来就很焦虑。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也觉得自己就像姐姐哥哥说得一样,一无是处。
“羞耻时生命能量极速下降,会感到压抑,无法表达自己,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的体会是,感到羞耻时,整个人会僵住,感觉心理麻木了,但是又有一种焦虑感和压抑感,整个大脑好像是一片空白。或者我会有一些想法,但是因为如此不能自我肯定,以至于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连自己是不是这样想的都不能确定,更别说判断其对错了。
这个时候很容易顺从他人,但是事后又后悔自责。这种僵硬无感和自己失联的感觉,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太多次体会到。
这位来访者也说,当姐姐讥讽她的时候,她往往反应变慢,直到反应过来后才后悔不已。这样的说法在很多来访者那里我都听到过,只不过程度不一。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有一句表达是:在羞耻中,我们丧失了以放松和准确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回归于中心的内在感受被空虚感所取代。我们与生命的鲜活能量失去了接触,无法再相信自己,并丧失了感受和表达自我的能力。一个人若长久的被困于羞耻感中,ta会发展出一些上瘾行为来抵御内心的痛苦和空虚,比如吃东西、喝酒、性滥交。
另外一种是弥补行为,就是尽一切努力证明自己出色的、能干的、甚至是完美的。因为完美就不会被挑出错,就不会被批评被轻视,通过弥补行为证明自己不那么糟糕,无能,以便被人接纳。
(三)
再来说说我自己。
回想自己读书时代,当我考到第一名时,我会感觉很好;当我没有考到,我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为了不让自己感觉到这种糟糕的感觉,我会给自己很大压力,一定要考到第一名。
到了成年,没有成绩作为考量标准,就会把这种要求复制于与人交往或亲密关系中。别人对我好一点,就感觉自己还不错,有安全感和价值感;当别人忽略了自己,就会对自己感觉很糟糕。为了不让自己感觉糟糕,还可能会做一些讨好对方的行为。
为了不让自己感到羞耻,人们更容易用愤怒来代替,因为愤怒会让自己显得有力量。举个常见的例子,家长开家长会时受了批评,觉得很丢人,回家后对孩子批评责骂,甚至打一顿,其实就是将羞耻转化为了愤怒。
可悲的是,这也无形中将羞耻感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给大人丢了人。
羞耻感真是无处不在。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本公号读者群的群主微信号:yu285079、lmy06060829,有意加入者可联系群主入群。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一位女大学生的咨询经历
- 渡过专栏:10年双相反复,我找回了生活的意
- 渡过专栏:我如何走出重度焦虑
- 渡过专栏:我的疗愈之路:精神分析是如何产
- 渡过专栏:如何帮助孩子回归社会?一位父亲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悠悠麻籽香,
- 渡过专栏:我,其实是个病人,近十年来一直
- 渡过专栏:很抱歉,我得了抑郁症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 】从未离开,
- 渡过专栏:不善言辞的我,如何通过写作自我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 】我是一个带
- 渡过专栏:看对医生吃对药,是对自己最大的
- 渡过专栏:在美国为儿子治疗多动症
- 渡过专栏:丈夫因病去世,母女同时患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七:生存,一个必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敏姨和她的抑郁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四:出现心理问题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关于嫉羡、情感
- 渡过专栏:用佛法来应对强迫症
- 渡过专栏:孩子病了,父母如何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与“黑狗”同行 (下)
- 渡过专栏:与“黑狗”同行 (上)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四)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三)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二)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一)
- 渡过专栏:儿子抑郁,父母陪伴一同“渡过”
- 渡过专栏:儿子抑郁,父母陪伴一同“渡过”
- 渡过专栏:一位产后抑郁母亲的体验和感悟
- 渡过专栏:【渡过·假日版】 聆听“羞耻”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不完美的人生,
- 渡过专栏:走出性侵阴影下的抑郁沼泽
- 渡过专栏:日记是我疏导抑郁的通道
- 渡过专栏:一位大学生的抑郁:致敬正在努力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八:化解家庭矛
- 渡过专栏:最好的父爱,是父亲拼了命地呵护
- 渡过专栏:致家属:病房陪护手记
- 渡过专栏:如何识别双相障碍的前驱症状,防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养龟的故事
- 渡过专栏:【采访札记】之十:抑郁留守妇女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六:一个“崇拜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十:规范求治,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九: 2015年4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八:2014年6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七: 2012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六:2011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五: 2011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四: 2008年9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三:2008年3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二: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