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旬,我们的女儿因学习压力过大,首次癔病发作,黑白颠倒,连续4天睡到晚上8点才起床。
我们意识到,孩子已经病已经发展到某种程度,不能只做心理咨询了。于是去宁波康宁医院首诊,确诊为抑郁症。孩子对医生自述有强迫行为,医生建议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每周一次咨询+随诊开药。
吃了10天药,9月1日开学了。刚开始,女儿适应艰难,每天最少两节课要打瞌睡,到现在基本上不打瞌睡,课也大致能听懂。最近一次考试,女儿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老师表扬她作文写得好,还作为范文贴在教室的墙上。这些都是在生病吃药、不断请假的情况下取得的,孩子很不容易!
从发病到治疗,两个多月的路程,我们夫妻只是新手上路,但所经历的一切足以刻骨铭心。
上学还是休学?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生病,多数家长会面临一个选择:坚持上学还是休学?
当时,我们夫妻俩的意见是先休学一年,等孩子心态更健康一点再复学。我们想得通:坚持上学固然好,休学也未必不好。长远来看,身心健康比学业更重要。我跟孩子说:我们活得简单纯粹一点,学会“听从内心真正的召唤”。
可是,孩子的态度非常明确,想回归校园,那里有她的小伙伴儿,一起闹一起笑也许更有利于恢复。于是,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回归校园。
既然如此,父母能做的,是竭尽所能“改良”孩子周边的小环境。
我们真诚而恳切地拜访班主任,说明孩子生病的情况,恳请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这位班主任非常人性化,特地与孩子单独交流,分析孩子的优点,告诉孩子老师不在乎排名,不在乎升学率,让孩子卸下了“担心没考好拖班级后腿”的后顾之忧。
语文老师也细细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课上表扬女儿字写得好等具体优点,让孩子一点一点找回自信。
刚开始,一天11节课,孩子都要打2节课的盹。晚上回家,孩子很沮丧,第二天就不想到校。是班主任无限包容,是老师们的肯定与鼓励,召唤起孩子内心深处的动力,她才能克服困难,走到今天。
我的心得:平时和班主任、老师保持良好互动很重要。向老师表示我们做父母的无奈又积极的心情,激发他们的“恻隐之心”,从心底愿意帮助孩子慢慢地重新站起来。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院与医生
孩子刚生病时,考虑到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漫漫长途,我们决定在省内就医。现在看来,没有去北上广寻访名医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这里的医生和咨询师都比较年轻,自身也在成长中,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待孩子,孩子也越来越喜欢和医生交流互动,这对于治疗是非常有利的。
我觉得,我们要做一个“高质量的病人”。看病的时候,备好小纸条,尽量把近况简明扼要地说清楚。比如,吃药之后睡眠的状况、晚上惊醒的次数、最近一周出门的频率、肠胃问题是不是更严重、皮疹好了没有等等,都告诉医生,便于医生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换药、是否需要调整剂量。
我的心得:除非孩子病情复杂到本地实在难以处理,不然不必舍近求远跑到北京、上海。舟车劳顿会消耗家属及病人大量的时间精力,久而久之,弄得人仰马翻,难以为继。
家长不能放弃自己的生活
孩子患病,父母最初难免惊慌茫然,乃至心力交瘁。不过,要医治孩子,父母必须先收拾起自己的恐慌焦虑,才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帮助自己的孩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这方面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历程,并有一些体会。
我们的女儿刚生病时,躺在房间,门窗紧闭,每天要晚上8点左右才起床,一天只吃一顿饭。那时我不知道孩子生了什么病,手足无措,吃不下,睡不着,每天焦急地上网查啊查啊查啊……多希望能马上找到一颗仙丹,救我的孩子于水火之中……
有一天晚上7点,孩子还没起来。我看着一锅面条汤,突然顿悟:“我把自己弄到这样吃不下、睡不着,如果垮了,谁来陪孩子治疗?”
这么想,我把面条汤吃下去。能吃了,人缓过劲,有了精神,思路也开始顺起来。
有个周末,孩子没起来。我想,与其在家不停地七想八想,不如干脆出去,约朋友吃饭聊天,去风景区爬山。
终于明白:有时你深陷其中,不能得解脱,也许就是火候未到。不如暂时放下,转移注意力,分散焦虑。
有一天,阅读资料时,看到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话,“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突然想通: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的人生。有句土话叫“娘能生儿身,不能生儿命”,今生今世,我生了孩子的身,但终归没办法生他的命。孩子生病,我不能替他生;他考试,我不能替他考。他的人生,终究是用他活生生的灵与肉,来经历这人世间属于他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这时才慢慢想开:没有如意的生活,只有想开的人生。面对无常的命运,哪怕再不堪再无奈,都应该如圣严法师所言:面对,接受,处理,放下。
困境中学会示弱,勇于求助
曾经对孩子说过的一句话,让她特别受用:“孩子,咱们都不怕,想说啥说啥,你想做啥就做啥,爸爸妈妈的肩膀就是你的靠山,天塌下来,爸爸妈妈给你顶着。”
孩子生病,当时我们家一下子陷入“茫然-焦急-紧张-忧虑”的死圈。还好,我们抛弃了“病耻感”,向亲朋求助,借助周围温和有爱人士的力量。亲友、老师、医生在两个月里给予了我们各种意见和建议,帮我们渡过了一个一个难关。
心得:家长要学会理性智慧的选择告知对象和沟通的方式,并征求孩子合理意见,善于求助,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帮助。
总结和感悟
1.西药起效快,药物治疗可以比较快地帮助孩子摆脱生理上的病态。
2.改良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更具安全感的亲情体验。
3.心理咨询务必要跟上,寻访能和孩子顺畅沟通交流的咨询师,帮孩子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抑郁生存逻辑”。
4.小环境改良。尽力帮孩子改善和班主任、老师、同学的关系,减少孩子的人际交往压力。
5、运动和兴趣:很多资料显示跑步对抑郁改善有好的效果,而兴趣可以激活和调动孩子的大脑。
我的心得:简则明,多则惑。不需太多太繁复,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贯彻执行、长期坚持即好。
最后还想说一点:女儿病后,我逐渐意识到,女儿本身就有抑郁基因,内向、敏感、固执、善良、较劲儿,有点执迷不悟。这种性格的孩子,早晚会遇到“坎儿”会爆发的。
家有这样的孩子,是缘份;而这病,是我们和孩子逃不过的“劫数”。孩子生病,家长一定不要有“摊上这么个孩子”,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的想法!承认自己的孩子有“敏感基因”,爱孩子“如她所是”,而非“如你所愿”。父母真正做到接纳和包容自己的孩子,这才是走上疗愈之路的第一步。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一位女大学生的咨询经历
- 渡过专栏:10年双相反复,我找回了生活的意
- 渡过专栏:我如何走出重度焦虑
- 渡过专栏:我的疗愈之路:精神分析是如何产
- 渡过专栏:如何帮助孩子回归社会?一位父亲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悠悠麻籽香,
- 渡过专栏:我,其实是个病人,近十年来一直
- 渡过专栏:很抱歉,我得了抑郁症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 】从未离开,
- 渡过专栏:不善言辞的我,如何通过写作自我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 】我是一个带
- 渡过专栏:看对医生吃对药,是对自己最大的
- 渡过专栏:在美国为儿子治疗多动症
- 渡过专栏:丈夫因病去世,母女同时患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七:生存,一个必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敏姨和她的抑郁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四:出现心理问题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关于嫉羡、情感
- 渡过专栏:用佛法来应对强迫症
- 渡过专栏:与“黑狗”同行 (下)
- 渡过专栏:与“黑狗”同行 (上)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四)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三)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二)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一)
- 渡过专栏:儿子抑郁,父母陪伴一同“渡过”
- 渡过专栏:儿子抑郁,父母陪伴一同“渡过”
- 渡过专栏:一位产后抑郁母亲的体验和感悟
- 渡过专栏:【渡过·假日版】 聆听“羞耻”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聆听“羞耻”(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不完美的人生,
- 渡过专栏:走出性侵阴影下的抑郁沼泽
- 渡过专栏:日记是我疏导抑郁的通道
- 渡过专栏:一位大学生的抑郁:致敬正在努力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八:化解家庭矛
- 渡过专栏:最好的父爱,是父亲拼了命地呵护
- 渡过专栏:致家属:病房陪护手记
- 渡过专栏:如何识别双相障碍的前驱症状,防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养龟的故事
- 渡过专栏:【采访札记】之十:抑郁留守妇女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六:一个“崇拜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十:规范求治,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九: 2015年4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八:2014年6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七: 2012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六:2011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五: 2011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四: 2008年9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三:2008年3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二: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