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我的疗愈之路:精神分析是如何产生效果的

“精神分析就是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这是北大医学部洪炜教授在课堂上对精神分析的总结。

 

 

这门课,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开设的、针对在职研究生的心理治疗课程。坐在教室里的我,是一个走出抑郁症困扰、并持续做心理咨询一年半的学生。从方法论上来讲,我对他的这句话非常认同。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流派,古老、神秘、晦涩,因为缺乏科学实证而充满争议。关于它的理论研究多如牛毛,术语也颇为高深。在这里,我仅以一个体验者的身份,讲述心理动力学疗法是如何对我产生效果的。

 

我为什么找到了C老师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心理动力学由精神分析派生而来,它和经典的精神分析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是来访者躺在椅子上,背对精神分析师,一周不低于两次的治疗;现在的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融合了人本、萨提亚、认知等多种技术。在个案中,对什么样的来访者运用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具体要看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来访者的具体情况。

 

2016年8月,我服用抗抑郁药物已有5个月,急性期症状改善了很多,可以独立从事社会活动,但心境不算太平稳,还有躯体症状残留。可以说,当时的我依靠药物走出了最黑暗的地带,外表看起来正常,但内心不明朗也不健康,始终生活在灰色的世界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求助于心理咨询。对我产生效果的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建立信任关系;镜映;将潜意识症结意识化。这三个词在学术体系里分属于不同的维度,但对我来说却是统一起效的关键词。

 

在咨询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离开了咨询师的人格和来访者的关系,治疗技术将是一场空谈。”对此我体会颇深。

 

在遇到目前这位咨询师(我称她为C老师)之前,我尝试过好几位号称资深和技术过硬的咨询师,一位主打认知与行为疗法,一位主打叙事疗法,但相处并不顺利。我没有办法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于是果断放弃。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C老师和我第一次会面,交待咨询设置时,对我说:你对我有任何不满,请直接说出,我们可以讨论——这句话打动了我,让我们之间安全的咨访关系得以顺利建立。在这段关系里,我踏实、舒服,不用明明不满意时还要伪装、讨好。

 

在我看来,一位咨询师的素质,要求人格饱满、健全,不过分自恋,这样才会在治疗时像一个平稳的容器,容纳、抱持来自来访者的攻击,让咨询顺利前行。

 

第一次起效的关键词:镜映

 

第一次明显感到起效果,是在第四次咨询时。当时C老师用猜测的口吻说出了我的内心感受,这个感受我之前未曾发现,它深深隐藏、压抑在我内心深处。听到她说那句话之后,我忽然流泪。那一刻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我被看见了。我想,C老师对我的疗愈便是从那一刻开始。

 

后来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当时我的状况,便是镜映,即咨询师像镜子一样照射出我内心深处的感受,突破我长久以来的防御,将我潜意识里的情结意识化。那一刹那我感到轻松、被理解和疗愈。

 

在谈话治疗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C老师并不是听我说出事实,然后执著于对事实的分析;她更关心的是我为什么说这些?我说这些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实际上着眼于来访者的情绪,咨询师的任务是挖掘这些情绪背后的信息和机制,帮助来访者自我修通。

 

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心理动力取向的咨询疗程长,对许多急性期患者效果不好。因为这项治疗本身就要求来访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好,有悟性,能与咨询师互动并反思。它更适合由无意识引起的临床表征,以及自我功能薄弱引起的心理问题。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更是一场心灵成长。

 

但这并不能否定心理动力学的疗效。“在涵盖了抑郁症、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物质依赖、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c类人格障碍的随机控制实验中,心理动力学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同样有效。对躯体障碍和疼痛障碍也有明显效果。”(引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心理治疗》一书)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是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概念,比较抽象,简单说就是来访者把咨询师当成自己熟悉的关系中的某人,一般是来访者早年所经历的重要关系,比如父母。

 

精神分析治疗中,当移情充分发生,来访者在治疗师的面前充分退行,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谈话才有可能让其卸下防御,充分深入潜意识中,觉察自己长久以来的关系模式,从而改善自己的问题。

 

所以,移情对于来访者来说,是呈现其心理症结的工具。比较成功的精神分析过程,来访者将自己曾经的重要他人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将自己的人际问题、问题模式通过咨询师呈现出来。

 

在我向C老师的咨询过程中,我时常不知不觉地去迎合她对我的判断,肯定她的说法;并且希望她也充分迎合我,肯定我,按照我希望的说法去解读我遇到的问题,满足我的全能自恋。

 

C老师在那段时间也充分运用了“反移情”(也可以理解为“镜映”的基础),了解了我早年间我与父亲的人际模式,并在恰当的时机呈现给我,让我了解、看清自己的模式,意识到父亲对我的养育模式太过理想化。在现实中,这样的模式一方面会让我隐藏内心的声音,去讨好别人;另一方面,当现实世界不如我所愿时,就充满无限失望,从而用各种形式的防御来对抗。

 

其实,每一种迎合讨好,背后的动机都是害怕丧失,害怕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当我意识到自己人格中的这个“软肋”时,C老师会通过我与她关系的互动让我明白,人无完人,我即使在这个问题上做错了事,说错了话,也是可以被原谅的,是不会失去她以及她对我的正面评价的。人性的复杂之处正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杂糅了一些“灰色地带”,这就是真实的人类。

 

正是C老师充分运用了反移情,才有机会打破我在人际关系中原有的模式,重建充分面向现实的、成熟的模式。

 

这些过程,写出来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连鸡汤也算不上。但对我来说,当身处旧的模式中,那些负面思维或者与现实不符的动机其实是一个自动化过程:你还没来得及觉察,已经这么想、这么做了。随后,你与别人的互动总是重复着这个模式,你童年所经历的不好的模式被一再重复,而这正是困扰自己的问题所在。

 

移情与反移情是否能够顺利发生、起效,一看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匹配度,二看咨询师的水平。我理解,只有当咨询师的人格成熟完善,与来访者充分共情,又颇具咨询经验时,才能恰当运用反移情去与来访者工作。

 

理想的咨访关系中,治疗师希望在治疗框架中,来访者尽可能退行,又能回到现实中来,保留治疗的设置。所有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来访者的觉察与自我成长。

 

所以,C老师在我对她质问、要求、攻击,或者讨好、求认同时,常常停下来问我“你为什么觉得我的态度对你来说这么重要”?或者“你为什么要这么问我” ?这些问题让我再次确认和正视我们的关系:在这50分钟的咨询设置里,在当下的咨询室里,我把她当成了谁?呈现出了什么关系?她说的话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关注内心冲突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说过,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并不知道。

 

当身边有些朋友知道我花费重金(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价格600元),坚持做心理咨询快两年时,表示不解。大概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是有钱有闲、钱不知该怎么花才会有的行为吧。

 

我也很吃惊自己居然可以坚持这么久。我想这背后的动力如此之大,一定对我有重大意义。一开始是辅助抑郁治疗,中间是巩固康复,而现在支持我仍在跟着C老师做咨询的动力,是想更多地探索、了解自己,解决更深层次的内心冲突,让人格更加成熟、完善,活出真正的自我。

 

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中,我见过太多焦虑的领导、焦虑的同事、焦虑的父母,这些本该心理已经成熟的人(但其实人格并不见得完善),却常常因为内心的冲突活得扭曲,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说着言不由衷的话,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情绪波动。

 

反省我自己,多多少少也有这些问题。因为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我时常内心冲突,活得很纠结,常常因为别人一句负面评价而怀疑自己,推动自己活成别人眼中的“优秀的好人”。

 

经历了这么久的心理咨询,我发现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和谐,对事、对人的态度不再那么摇摆不定,在人际关系中更能够坚持自己的界限。这一系列变化,都让我更加坚信了动力学派的精神分析,因其关注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而擅长处理来访者的内心冲突。

 

长程与长效

 

从2016年8月至今,我完成了80多次咨询。这期间,我停药后又经历了父亲重病等家庭重大变故,很庆幸没有复发。在应激状态时,C老师也用催眠等手段让我减少焦虑痛苦,让我尽快走出低落期,避免我再次陷入抑郁。这个过程中,我能灵活地调整自己,及时协调内心冲突,明显感到内心的力量在不断增长。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并不会告诉你具体每件事该怎么去想,怎么去做,而是挖掘你的内心,让你看到完整的自我,找回自己的力量,陪伴你走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在患抑郁症之前,我的人生平顺,活得像个小公主。一颗玻璃心,内心渴望所有人的认可与宠爱;给自己贴上精英的标签,对自己对他人都很苛刻。如今的我,不再追求任何一种标签,感受到了一个更加完整的自我,对他人更加包容,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无比在乎他人的认可,内心的弹性更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人生的又一场考验,刚刚平复意外带来的心理波动。对未来,我不知,我迷茫,彷徨,也有焦虑,但在我心情的调色板上,还有大块的明媚色彩。

 

我想起一句海子的诗,用于结尾吧:

 

“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本文作者曾在本公号发表作品《治疗失眠,重在激活自身睡眠能力》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