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渡过·假日版】 聆听“羞耻”(下)

(一)

 

羞耻感恐怕是人类能够体验的最尖锐和痛苦的感受了。人们采取种种方式防御它;然而真正的疗愈,是走出隐藏之地,面对它,同时发现和肯定自己的美好和价值。

 

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切身的经验来谈谈。

 

在《走出抑郁》这本书里,作者主要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羞耻感。

 

我们很容易陷入羞耻,是因为脑中有根深蒂固的负面信念:我无能,我没用,我很差劲,没有人会喜欢我。一些来自于羞耻最常见的负面信念有:

 

 

1.你不能相信任何人。 

2.我对别人没有吸引力。

3.我很无趣。

4.我令别人受不了。

5.如果他们知道我是这样的,他们就不可能会爱我了。

6.无论我做什么,都会失败。

7.不论我做什么,一定要做到最好才行。 

8.如果我敞开心胸,可能会被伤害。

9.我永远不可能得到我想要的,因为我不值得。 

10.我真是太需索无度了。

11.永远不会有人了解我。

 

这些负面信念,《走出抑郁》的作者称其为“内在折磨者”。认知疗法任务,就是采用理性以及更具自我同情的语言去反驳内在折磨者。

 

(二)

 

这里举一个例子:

 

内在折磨者说:你的失败表明你是一个没用的人。

 

理性的思维可以是:失败令人失望,但是,我不应该使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一次失败,并不能代表你作为一个人的整体失败。

 

或是:我失败了,很惨痛。但生活中谁没有失败过?失败了重新站起来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不能为失败而不断地、片面的打击自己。

 

认知行为疗法的思路是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我自己的疗愈经验更多是从情感出发,进而改变原有的认知。

 

首先重要的是觉察自己的羞耻感。当我们能够对自己什么时候陷入低落、什么时候开始贬低自己更有意识时,或许就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我自己的疗愈经验中,因为有了对自己问题来龙去脉的更多了解,我才可以更多接纳自己,对内在折磨者的信任程度有一点点降低。不是说全部怪在父母头上,而是说我的问题不是我造成的,造成问题的父母也可能有他们的问题创伤和羞耻感,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自己。

 

(三)

 

觉察了之后,那些负面信念和负面情绪还会经常出现。面对一次次心理的痛苦该如何应对呢?

 

早期的我,从头到脚都充满了自卑感,内心深处大概觉得自己很糟糕,根本没有人会喜欢我。在那个阶段,想找到一个可以接纳你的人非常重要。你的脆弱受伤的自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支撑,另外一个人可以接纳你,你因为羞耻而封闭掩藏多年的自己,也终于向另外一个陌生人打开;当你发现陌生人没有嘲笑你、贬低你,而是接纳你、关心你、心疼你,那种感受仿佛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你内心的冲击程度可想而知。

 

这个人可以是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信任的师长朋友。咨询师更专业,其实咨询师的作用,就是在弥补早期照料者的“镜映”失败。不同的是,咨询师看到了来访者的喜怒哀乐,理解并反馈来访者。你的存在被确认了,生命力被逐渐唤醒。

 

除此之外,咨询师允许来访者表现不好的一面,允许你犯错;无论你表现如何,都不评判你,不离开你。你渐渐感受到虽然你有缺点,但是你仍然是可接受的,仍然是好的。内在的自尊逐步建立,自我慢慢壮大。当威胁自我的力量袭来时,你更有能量屹立不倒。

 

但是,如果你只和你的心理咨询师一个人建立了关系,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走出抑郁》的作者所说,想克服羞耻感,我们就必须从躲藏之处走出来,学会与他人交往。

 

读书时代,我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交往的人仅限于宿舍的同学。毕业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走出去。工作让我不得不和人交往,但是因为自我脆弱,不安全感强,很容易受伤。所以交往时被动,防御心重,遇到阻碍容易退缩,走两步退一步。这个时候,有意识到找到好的圈子很重要。所谓好的圈子就是成员接纳彼此,也是比较有耐心的。

 

我找到的第一个圈子是户外的徒步小组。从第一次活动开始前,小组负责人就热情地组织招呼我。记得第一次徒步,走很长的路,我落在后面,负责人就陪我一直走在后面,一点也没有不耐烦的感觉,这让我感到很温暖。

 

还有几次也是这样。如果你走错了路,还会有人从半路返回等你接你,不会放弃每一个人。这种不被放弃的感觉,让我感到很踏实。

 

这个阶段我对自己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了解。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纳自己,我知道自己是自卑、胆小、怯懦的,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躯体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紧张地说不出话来,但我仍然鼓足勇气去和人交往。

 

徒步小组认识的两个朋友,后来和我关系更紧密了。他们的接纳陪伴在一定程度上疗愈着我。然而他们对心理学了解不多,所以不能在心理层面更多理解我,后来几年我又陆续参加了几个成长团体。在成长团体里是更深度的暴露,你的脆弱、受伤、恐惧,各种负面情绪,如果这些都能被团体承载住,得到理解和接纳,束缚自己的羞耻感就会变得松动一点。你会觉得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糟,这些东西原本是可以被接受理解的。

 

也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自尊和自我力量慢慢在提升。不是别人一批评你,整个人马上就垮了,内心有个小小的声音会为自己辩解,那就是那个为自己站出来的我在发言。

 

去接近那些善良的、不评判的、愿意接纳你的人,这些人会一点一滴帮助你修复内心的坑洞,让破碎的自我重新完整。在我的经历里,也遇到过很多不能接纳我,苛刻的人,这些人往往对自己也很苛刻。在你的自我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回避这些人其实是更可取的。

 

我之前在一家公司工作,上司要求高,很苛刻。我当时总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每天工作心理压力大。可是当我离开了这家公司,发现新的公司新的环境会好很多,我整个人放松多了。在抑郁低落里面,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能这样了,不能有更适合自己的了;实际上,只要敢于迈出一步,未尝不会有更适合自己的。我现在的同事都是有耐心的人,虽然他们不是心理咨询师,但是和他们在生活中点滴互动,一样很有疗愈作用。

 

有些人在这个阶段会接触一些宗教团体,比如基督教的教会。这种团体给人归属感和被爱的感受,有帮助作用,但我觉得不能取代心理的疗愈。对我来说,压抑了那么多年的情绪不能表达,像被抑郁冰封住了,只有充分的表达出那些冰封的情感,才能重新焕发出喜悦和兴奋的生命活力。

 

之前看过一本书说,抑郁一个特点是会让人麻木,我想是因为曾经的负面情绪太多,心理自动启动了自我保护功能。不仅对痛苦的感觉麻木了,对高兴等正面情绪也麻木了。通过心理咨询,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得以释放,重新流动起来。

 

(四)

 

羞耻感的疗愈是非常缓慢的,是一个逐渐走向开放的过程。

 

在过去若干年,我都是小心翼翼地选择我信任的一两个人开放,因此每段路走的艰难而缓慢。再次回到我研究生读书的城市,我感觉开放的速度加快了。这首先源于我的领导是一个很开放接纳的人,尊重善待下属,我内心的安全感有所提升。向他表达一些以前不敢表达的东西,发现他并没有不好的反应,于是我的胆量就再大了一点。

 

我负责管理公司的一个群。多年来我一直封闭自己,不习惯在群里主动说话,也不期待别人给予什么回应。而且每次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内心的羞愧感会冒出来,担心自己说的话会被别人嘲笑否定。但是这是工作,必须要做,结果我发现会被支持,我发表的一些言论反响也不错,这就让我能对更多人开放了。

 

在“渡过”公号上投稿,是我走向开放的重要一步。之前写过一篇我的成长经历的文章,即便是匿名,在发表时我也有很多顾虑,担心有不好的反映。结果并没有,反而是鼓舞了很多人。之后我又犹豫许久,要不要让我的朋友看到我的经历。我内心其实需要更多人了解和知道,这么多年承受的痛苦需要被别人了解。我终于鼓足勇气让一些朋友看了,她们哪怕是一句话的理解,我也感到有疗愈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尝试,我慢慢走向开放;然后发现更多人是善良的,愿意帮助你的,你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力量向前走。之前被羞耻困住的生活实在是太孤独艰难了,是我们自己把关怀与温暖挡在外面。

 

到了这一步,内心的羞耻感并没有完全消失。现在我也会接触佛学和灵修方面的课程,我有一种直觉,最后的疗愈要借助于此。通过静修可以培养定力,当情绪来临时通过观照修复那些坑洞。

 

具体来说,当羞耻感袭来时,身心会有不舒服的感受,这时可以静坐下来体会身体的不舒服感觉。只是觉察观照,而非评判,那些不适的身体感受也是时刻变化的,往往我们遇到不舒服的感觉就想逃避,内心那股受伤的能量没有办法流动和释放。通过观照,我们不去干涉它,它自有生灭变化。

 

情绪其实是由不舒服的生理感受和背后的信念组成,渐渐的,限制性的信念浮现在脑海中,伴随这些信念的各种感受也一一浮现。悲伤、愤怒、恐惧,表达这些感受,同时限制性的信念得以转化,这就就完成了心理的修通和转变。

 

走向开放的旅程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能强求自己一定要马上开放,打开自己反而遭到不好的对待就是二次受伤。跟随自己内心的感觉,有的时候也可以冒点险。

 

最后,想分享禅宗六祖慧能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不在困中,岂能脱困。未曾有迷,岂能有悟。只有自己体会,才能自悟明道。”

 

这句话说的是六祖慧能在受到五祖弘忍亲传衣钵心法后,又去猎人队里历练,经历生死考验,才进一步自悟明道。我想自己这一路的体会似乎也是如此,虽然还在疗愈,但是已经有力气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帮助别人。

 

多年的疗愈是太长还是短,我已不想去理会,只想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走。

参考书目:

 

 

《走出抑郁》  (英)Paul Gilbert 著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美) 克里希那南达 阿曼娜著 方志华 李淑娟等

《神经症》  许又新著

《家庭会伤人》  (美) 约翰·布雷萧著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本公号读者群的群主微信号:yu285079、lmy06060829,有意加入者可联系群主入群。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