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患精神分裂症,现已康复。(编者注:本文作者曾在本公号发表过《纷纭幻象:一位精分康复者的自述(上)》、《绝地反击:一位精分康复者的自述(下)》)
这些年,听多了“疯子”这个词,看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伤人肇事的报道,再加上精神分裂症可能遗传、容易复发、难以回归正常生活等特征,不仅患者吓懵了,家属吓傻了,社会大众往往连了解精分的勇气都没了。
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 “疯子”这个说法,是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污名化的表现。精分患者伤人肇事的个例确实存在,但在整个精分群体中,这样的比例、概率很小。正常人肇事肇祸的次数只会更多,但有谁会在意这一点呢?
“可能性遗传”,研究表明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都是偶发个案,偶而有家族史,但少有三代以上的家族病史,无法套用目前基因连锁定位来做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从这一点来说,遗传的可能性有多大,至少还有待证实。
至于“容易复发”、“难以康复并回归正常生活的群体”,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是一个客观因素,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患者自身、家庭影响、周围社会支持系统。这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全力以赴了吗?都有效配合了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不能全力以赴的?如果仔细分析,不难找到应对方案。
一件问题的解决,往往难在问题的拆解上。一件事情可能复杂,但如果能够清晰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看清事实,各个击破,也许就没那么难了,事情也没那么可怕了。对精神分裂症,从出现发病征兆到回归社会,可以拆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发病期、治疗期、康复期、回归社会。然后对这五个阶段分别采用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会降低问题的难度,就会看到更多希望。
发病危险,但有迹可循
精神分裂症病发前都有不同长度的潜伏期。就我而言,最早在2004年10月,我开始出现精神异常:先是焦虑,然后是恐惧,最后是多疑。这种状况持续久了,就开始出现妄想:怀疑宿舍同学下毒,妄想别人跟踪我……直到2006年3月,我才正式被送到医院确诊。假如早诊早治,我的情况就会好很多。
要想在潜伏期做到有效预防,患者本人或其家属需要具备一定的精神疾病知识。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患者或家属能够做到。病发之前,每个人都觉得精神障碍离自己很远;一旦遇上了,就容易因为缺乏精神障碍知识而错失最佳就医时机。
对于病情发作中的患者,目前没有好的救助办法,只能靠药物控制。这个时期有两个难题:一是送患者就医,二是坚持长期服药。
绝大多数精分患者发病时缺乏病识感,让他配合就医非常难,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或技巧,不得已时甚至要强制就医。我三次住院,每次都是非自愿的,都是在我爸爸的哄骗下住进去的。吃药方面,我也是经历了两次停药、复发的惨痛教训。精神药物一般都有很强的副作用,并且治疗过程非常漫长,大多数患者都忍受不了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如果患者恢复了部分意识,可以适当的给患者讲一下药物治疗的原理,让患者对他将要面临的康复过程有一个大概了解,还需要在患者服药的全程做好心理上的支持与指导。
身有缺陷,但应对自如
我常对别人说,即使我的身体像个小破车,但如果我熟悉身体的每一个零部件,懂得各个零部件之间互相配合的关系,甚至在即将出现问题之前,就能觉察到哪一个零部件需要保养一下,那么我这辆小破车依然可以开的很安全,也许速度并不逊色于“奔驰”、“宝马”。
我知道,精分患者一定要随时保持对自己的觉察,并做相应的调整。一般来说,每次病情发作之前,会有一定的征兆和潜伏期。我的经验是,生活中一旦出现让我焦虑的事情,我就会想办法处理掉,不让自己长期陷入焦虑、恐惧和多疑的状态;我也知道什么事情会引发焦虑、恐惧等情绪,所以我不做高风险、高危险以及太刺激的事情。
我也会用各种方法保养自己:作息规律,不饮用酒,也不喝刺激性饮料。经过多年的努力,我还学会了化解抱怨、憎恨、愤怒、怀疑、嫉妒等不良情绪,坦然、淡然放下过去,接受现实;顺其自然面对未来,顺势而为迎接机遇和挑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精神分裂症虽然没有完美的医疗方案,我却有十足的信心让自己的余生不再发病。
无关人品,但好人好报
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与患者的人品有某种关系,这是错误的。一个人是否得精神分裂症,与其人品无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单纯、较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弱,这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受外界环境刺激的一方面原因。
虽然是否得病与一个人的修为无关,然而,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却与修为有关系。良好的品德修养,更容易让患者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患者不想给他人添麻烦,也会因为对他人或社会的责任心放弃一些执念,从而获得一个更平稳安静的心境,有利于自己的康复。
限于篇幅,很多细节没有展开。比如患者、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在患者复发与康复中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他们的现状如何,未来又将怎么改进等等。
总之,精分没那么可怕;即便有些可怕,也是可控可防的。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
- 渡过专栏:佛法的真正慈悲和智慧
- 渡过专栏:这就是我“感谢”生病的原因
- 渡过专栏:在路上:一切尚好,简简单单
- 渡过专栏:“渡过”公号成立社群联盟(附社
- 渡过专栏: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在
- 渡过专栏:“渡过”家长群广州线下活动答疑
- 渡过专栏: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感悟
- 渡过专栏:双相,我愿与你握手言和
- 渡过专栏:在正确和善良之间,我选择善良
- 渡过专栏: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 渡过专栏:任凭前路艰难,我亦无所畏惧
- 渡过专栏:横亘在和父亲之间的墙,我打不开
- 渡过专栏:放心吧,会好的!
- 渡过专栏:瞬间与永恒——关于摄影的哲思
- 渡过专栏:认识这头“野兽”的真面目
- 渡过专栏:【启事】第二期“写作疗愈”班将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碎片人生,砥砺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打开内心,让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四: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最后一次复发的记忆碎片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一:八年求索,揖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二:心灵成长之路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三:重构家庭秩序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四:临床治愈是真
- 渡过专栏:就业是最好的康复——探访心智障
- 渡过专栏:一位双相少女的心语:我们是被神
- 渡过专栏:孩子得抑郁症,是父母的错吗?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外婆的家,我
- 渡过专栏:改变性格,实现康复: 一位大学
- 渡过专栏:【爱心 · 福利】为来京看病的孩
- 渡过专栏:陪伴者手册(提纲) || 渡过
- 渡过专栏:【“渡过”社群讲座】 强迫的机
- 渡过专栏:“渡过”将启动“陪伴者计划”:
- 渡过专栏:我和“渡过”的故事
- 渡过专栏:莫问前尘往事 但求策马扬鞭:写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三: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亲人的守望,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前路漫漫,愿景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渡过”作者致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我需要你,
- 渡过专栏:中国民间抗郁18年
- 渡过专栏:我如何断离精神依赖,获得真正独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读书】终其一生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五:感受人生荒
- 渡过专栏:穿越黑暗的朝圣者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四:人际交往中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我和婆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三:理智控制,
- 渡过专栏:求医五年,一位患者家属的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