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我和“渡过”的故事

我与“渡过”公号结缘一年多了。这段日子发生了很多事情,现在我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回忆与纪念。

 

结缘“渡过” 

 

我从2010年4月开始患病,6年来游走在减药、断药、反复、再加药的路上,循环往复。2016年8月,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不想吃饭,不想洗澡,打不起精神,如行尸走肉一般。感觉整个人没有活力,人像秋末树上的一片黄叶,随时都有可能飘落。

那段时间,在正常人的圈子里,我感到很孤独,没有人理解我的痛苦。“有没有抑友交流群?如果有,郁友之间有身份认同感,可以报团取暖。”这样想着,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

我找到的第一个抑友群是“蜗牛之家”,接触了“抑郁症关爱联盟”、“郁乐园专刊”等公号。看到有的郁友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很受启发。我平时爱写文字,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呢?写出来对和我一样的郁友也有借鉴作用呀。”我想。

打定主意后,我开始动手写。我用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写了两三万字的初稿《我的抑郁症经历》。

接下来,把稿子投到哪里去呢?一天下午,我闲来无事,上网浏览关于抑郁症的话题,了解到张进老师和他创办的“渡过”公众号。辗转联系到张进老师后,我把稿子投给他,请求不要删太多,尽量保持原貌发出来。

张进老师没有名人的架子,接到我的稿件后,认真做了编辑,2017年1月10日到13日,“渡过”公号上连续4天刊载了我的文章《未竟抗郁路》四篇,很受读者欢迎。

 

“渡过”社群发展壮大

 

因为这篇文章的缘故,我被邀请到“渡过”读者群中。我至今记得当时和群主金美最初对话的情景。我叫金美“老师”,她谦虚地说:“快别这么叫,叫我金美就行了。”我小心翼翼地问“行吗?”她说“可以呀,我们都是一样的”。

我感觉金美是一个平易近人的群主。以前我加的群,群主很少出来说话,一副高高在上很神秘的样子。金美把她荡秋千的微信头像发过来,让我猜年龄。女人的年龄是最难猜的,我哪里猜得出?当金美告诉我时,我还是很吃惊,我们年龄相仿,没想到她长得这么年轻。

金美热心、真诚,对“渡过”竭心尽力。随着“渡过”公号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患者、家属加入进来,读者群爆满。这时张进老师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当群主。最初我没有这个想法,我还处在康复期,管理群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我也没有管理群的经验。可转念一想,张进老师为为抑郁症患者做了那么多事,我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就这样,金美和我各领一个群,金美是药物群,我是心理群。

建群初始,也许是在蜜月期吧,郁友很活跃,每天上千条的聊天记录,看的人眼花缭乱。同事看我总是低头摆弄手机,调侃我是“低头族”,我一笑而过。我想让群有序化,减少过滤一些没必要的信息,增加一些有用的信息,就想用简报的形式来引导。于是每天晚上九点,我开始一条一条看微信,把这些微信归类,记在本子上,然后编辑出来,大约九点半的时候发出,对一天群里的情况进行总结。

那时候群里很热闹,有紫烟、芬、雨燕、黑土、气定神闲、莫、木头人、荣等一批老朋友。有时我忙得顾不过来,就发动群里的小伙伴帮忙做简报。历炼在路上、Candy、茱丽叶、崇拜温暖、dgxwen等一些小伙伴都帮我编辑过简报。

一年来,群里的朋友来了一批,走了一批,换了一批又一批。“渡过”读者群由原来的两个群变成五个群,又新建了四个“渡过”家长群,还有“渡过”作者群、“渡过”写作群、“渡过”摄影群、“渡过”读书群、“渡过”运动群等,组成了功能齐全的社群群组,累计4600多人。金美、董娟、剑鱼、小秋、大道至简、月如水、马龙、渭水以南等群主共同管理这些群。

 

社群里的朋友

 

“渡过”社群由患者、家属、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组成。张进老师约了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为公号写稿,还鼓励患者投稿,通过文字,梳理内心,实现自我疗愈;读书群的读书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家长群专家联合会诊最受欢迎;其余多是闲聊,彼此陪伴,温暖时光。

时间长了,大家熟络起来,很多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勤勉的群主——董娟。她很早就关注了“渡过”公号,给公号投稿,还帮助金美打理读者群。随着读者群发展壮大,她挑起三群群主的担子。她认真负责,每天在喜马拉雅上录制《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发到群里,对“渡过”公号和社群总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打赏达人”——泓。泓在一所大学当老师,每天早晨都会在群里分享好听的音乐。每次“渡过”文章更新时,她都率先给文章赞赏。我向前翻看了一下公号文章,她在公号创办初期就坚持每次赞赏,一直保持到现在。她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公号运转,为普及抑郁症做力所能及的事。

最活跃的患者——雨燕。雨燕是“渡过”的老读者,进群比较早。她是做销售的,性格开朗,爱聊天。用她自己的话说,“死人也能被我说活了”。她是读者群里的明星,到哪个群,哪个群就活力四射。她又是一个心细的人,把公号上的好文章都收藏起来,随时推荐给大家。她喜欢给别人看手相,总能给人说出来一套词。她一出现,群里人就围着她。她把“渡过”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每天再忙,都要到群里转一圈。

最坚强的女人——快乐顺天。对她来说,命运是残酷的。她少年得病,十多年来与双相情感障碍相伴,饱受折磨。她凭借顽强的毅力,考上大学,读了研,找到工作,成家生子。不幸的是,孩子得了自闭症,今年她又查出了肿瘤。她喜欢用笔记录生活,抒发心情,自我疗愈。她创办了个人公号,开辟了两个专栏:“抗郁者说”和“癌症岁月”。在化疗期间,她硬撑着,断断续续更新公号,记录着磨难岁月的所思所想所感。她的乐观和坚强,鼓舞了很多读者。

最专业的患者家属——船夫。他是一位父亲,因为女儿患病,关注了“渡过”公号。在陪伴女儿治病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抑郁症专业知识。他把抑郁比作一条河流,给自己起“船夫”这个微信昵称,就是希望自己做一个划桨人,助人康复的目的。“渡过家长群”组建后,他成了专业指导,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群里为家属答疑解惑。他还设计了“康复治疗档案卡”,对群进行科学管理,对抑郁症进行深度探索。

互动最多的咨询师——王骏。王骏老师是催眠师,是公号的专栏作者。他很随和,也很热心。每个新群组建,他都会被邀请进去。每次家长或者患者提出问题,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解答。他喜欢自嘲,称自己是一个磨磨叽叽的人;他喜欢辩论,每次出现不同声音时,他不急不恼。他与墨清和刘野的辩论,常常引得我们围观,有趣又长见识。

如今,“渡过”已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是这棵树上一片小小的树叶。在这个大家庭里,我学会坦然接纳自己的病和不完美,宽容真诚待人。在自己喜欢的文字的小花园里,不经意间,也能开出一朵粉红色的小花。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