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恶劣心境有什么表现?
前些天,一位患者来找我。他将近30岁,自述从小到大,很少有过开心的时候。家人给他介绍女朋友,催他结婚,他无动于衷。感觉女性对他吸引力不大,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应付。
由于一直不快乐,他曾有一次想跳楼自杀。站在楼台边缘徘徊一段时间,考虑到还有父母,不能一死了之,终于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咨询过程中,我和他有如下问答:
问:小时候你家人对你怎么样?
答:对我应该比对其他孩子更好。因为我从小欲望很少,不会闹着要吃、要玩,家人觉得我很乖很听话,非常宠我。我也会笑,但这是迎合家长做出来的,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开心。
问:有朋友和社交吗?
答:有,很少。精力不旺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都是为了应付才偶尔出去。
问:有没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或脑科疾病?
答:没有,身体这几十年都健康,很少吃药,没怎么上医院。
问:睡眠怎么样?
答:一般般,过得去。
问:有没有酗酒、使用摇头丸等精神类活性药物的情况?
答:没有。基本上没什么兴趣爱好.
问:读书和上班情况?
答: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上班也是应付,无精打采。每天吃饭上班睡觉,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以后怎么办,没想过。也懒得去想。
问:对这种状态,有没有改变的想法?
答:无所谓改不改,都这么多年过来了,早习惯了。
(二)恶劣心境的个体特点
这个患者的情况并不鲜见。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郁郁寡欢的人。但多数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这是性格问题和心理问题。明知有碍,但也不太当回事。
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一种病,统称“恶劣心境”,属于心境障碍,算是抑郁症的一个亚型。在现实中,它有多种称呼,如“抑郁神经症”、“神经症型抑郁”等,比轻度抑郁症的症状还轻,读书、工作,甚至婚姻等社会功能都不受影响。但和普通人作对比,这样的群体不容易快乐起来。心境低落的时间相对长,快乐高兴的时间短,甚至只是昙花一现。
比如,这个患者的情况不是挫折刺激所致,而具有生物内源性特点。恶劣心境一般在儿童期或青春期隐匿起病,表现为多年或几十年的间歇性或轻度抑郁,有的可叠加严重抑郁发作。
这样的患者,在现实中往往体质较差,长期处于病恹恹的状态;社会交往中孤独冷傲,觉得自己比一般人优秀,其他人都是凡夫俗子、市井人物,不屑与之为伍,没有多少可谈的话题。
在个性上,患者大多习惯性忧郁、悲观、敏感、爱计较、小心眼。别人无意中的一个眼神,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可能被解读成针对自己。他们往往不喜欢集体活动,以免被马大哈式的人物有意无意开玩笑伤害。
很多患者读书成绩一般,工作能力一般,其他方面亦如此,都是一般般过得去。这种状态能持续多年,既不减轻,也不加重。
这个恶劣心境群体,女性数量是男性的两倍;年龄从小到大,到老年都有。其中年轻男性在别人看来,不认为是病态,只是貌似不太追求上进,干活做事懒洋洋,慢吞吞;没有朝气和活力,对婚恋追求动力不大,很多人晚婚。年轻女性则呈现类似林黛玉的状态,体质柔弱,容易悲伤哭泣自责。
因为痛苦并不深重,许多人不觉得是“病”,而认为是一种抑郁性格气质。它对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许多人也不会选择求助。也正因为求助愿望不高,还牵涉到性格,甚至有一定生物内源的成分,治疗速度相对较慢,疗效相对较差。
(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恶劣心境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但由于其持续时间往往以年计,用药也需要长期持续。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有一定的效果。即通过改变认知,调整患者的习惯性观念,比如悲观、自责、自卑、多疑、抱怨、追求完美、灾难想像等思维观念。
对于清高自傲的群体,要让他们接地气,融入社会和人群。当然这有一定的困难,牵涉到人际沟通的文化层次。
有些患者,懒散、缺乏活力。对于这种状态,可以通过运动锻炼的方式,改善其行为惰性。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改善其性格气质也是个长期过程,需要心理工作者注重细节,有足够的耐心。患者也需要保持信心,对于治疗坚持不懈。
本文作者张骏,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一位女大学生的咨询经历
- 渡过专栏:10年双相反复,我找回了生活的意
- 渡过专栏:我如何走出重度焦虑
- 渡过专栏:我的疗愈之路:精神分析是如何产
- 渡过专栏:如何帮助孩子回归社会?一位父亲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悠悠麻籽香,
- 渡过专栏:我,其实是个病人,近十年来一直
- 渡过专栏:很抱歉,我得了抑郁症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 】从未离开,
- 渡过专栏:不善言辞的我,如何通过写作自我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 】我是一个带
- 渡过专栏:看对医生吃对药,是对自己最大的
- 渡过专栏:在美国为儿子治疗多动症
- 渡过专栏:丈夫因病去世,母女同时患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七:生存,一个必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敏姨和她的抑郁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四:出现心理问题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关于嫉羡、情感
- 渡过专栏:用佛法来应对强迫症
- 渡过专栏:孩子病了,父母如何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与“黑狗”同行 (下)
- 渡过专栏:与“黑狗”同行 (上)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四)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三)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二)
- 渡过专栏:别了,“救世主”(之一)
- 渡过专栏:儿子抑郁,父母陪伴一同“渡过”
- 渡过专栏:儿子抑郁,父母陪伴一同“渡过”
- 渡过专栏:一位产后抑郁母亲的体验和感悟
- 渡过专栏:【渡过·假日版】 聆听“羞耻”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聆听“羞耻”(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不完美的人生,
- 渡过专栏:走出性侵阴影下的抑郁沼泽
- 渡过专栏:日记是我疏导抑郁的通道
- 渡过专栏:一位大学生的抑郁:致敬正在努力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八:化解家庭矛
- 渡过专栏:最好的父爱,是父亲拼了命地呵护
- 渡过专栏:致家属:病房陪护手记
- 渡过专栏:如何识别双相障碍的前驱症状,防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养龟的故事
- 渡过专栏:【采访札记】之十:抑郁留守妇女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六:一个“崇拜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十:规范求治,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九: 2015年4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八:2014年6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七: 2012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六:2011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五: 2011年5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四: 2008年9月
- 渡过专栏:【镜鉴双相路】之三: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