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现在是创业者。这和我自己的一段抑郁经历不无关系。
那是10年前,我19岁,刚刚大学毕业,去英国读研。从文科跨读理科,学业压力特别大;加之第一次在海外独自生活,又面临文化冲击,经历了一段非常抑郁的时候。
那段时间胖了有20斤,睡眠也出现问题,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前后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后来靠自我调整慢慢走了出来。
在那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不开心”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了抑郁感受,“开心”和“不开心”才真的进入我意识层面。
“不开心”的价值
回顾那一次“抑郁”发作,尽管并不愉快,最后却带来无以伦比的价值。
有一位精神分析的前辈,叫梅兰尼·克莱茵。她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人在心理上有两个特殊的位置:一是PS位置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即偏执分裂样位置;另一个是D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就是抑郁位置。
先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我上大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每次都是差脑门一点点,最后拿不到奖学金。我跟老师解释:我只花了一个晚上看书,所以没考好;如果我花一个星期看书,就一定没问题的。
直到有一天,老师跟我说:“Jane,你每次都跟我说,你准备时间不足;但我觉得,你根本就是害怕失败。你害怕你复习一周也考不好,所以要给自己找个借口。”
老师的话如当头一棒。她说的是对的。我不敢面对的是我对失败的恐惧。
此后,我逼迫自己面对内心的恐惧和懦弱。你可以想像,在奋起之前,我陷入过漫长的思考和不高兴。
我从我自己的PS位置,走向了D位置。
什么意思?我听我的督导这么说:PS位可以理解为Photoshop。就是说,在这个位置上,你会把“痛苦的真相”PS(美化)成你可以接受的样子。比如,我不愿意面对“失败”这个痛苦的真相,于是把它美化成为“我没时间复习,如果我有时间复习,我不比别人差”。
做咨询师这么多年,来访者每次都会带一个PS过的问题来找我。TA会说,如果我的孩子听话就没事了;如果我老公回心转意就没事了;如果我跟领导的关系处好了就没事了;如果我找到女朋友就没事了……
刚开始做咨询师,你会陷入TA的圈套。你真的帮他处理这些实际的问题。然后你发现,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因此,你必须陪伴来访者,一起在适当的时候,离开美化过的PS位置,起身走向D位置。
在D位置上,你要面对“真相”。D位置标准的翻译是抑郁位。你开始思考你的行为、你的动机,还要去面对你的脆弱、孤独、懦弱、恐惧等等。你不断地思考,几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抑郁”。
呆在PS位置上,可能很烦躁,但是并不恐惧和悲伤;而当一个人真正开始思考,面对自己的黑暗,是需要勇敢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这么做。
当然一个人并非一定要永远在D位置上。你既可以随时回到PS位置上去喘口粗气;也可以再憋口气,完成整个“哀悼”(哀悼你的丧失,比如你再也无法获得的时间、童年、爱情或是工作),超越D位置。
在抑郁中发现力量和勇气
让我来讲个超越D位置的故事。
克莱茵在她一本书里面,讲了一个A小姐的故事。A小姐的儿子在事故中丧生了,她非常难过,前后做过两个梦。
第一个梦里面,她进到儿子的房间,收拾床铺和书桌,好像儿子还活着一样;第二个梦,她走到一个湖边,儿子在湖中央,大声喊:“妈妈,妈妈,救我”。她在湖边站着,扭头离开了。
第一个梦里面,是一个美化过了的位置。痛苦太大了,而哀悼还尚未完成,她需要美化这个痛苦:儿子还活着,他还会回来。
第二个梦,她走过了D位置,完成了哀悼。她用行动表达:你已经不在了,而我还活着,我要继续活下去。
电影《盗梦空间》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主人公一直不肯面对妻子已故这件事情,直到最后,妻子求他不要离开。他坐电梯离开底下那个世界,他说你已经死了,而我要继续生活。故事结尾,他离开沉迷的幻象。
接受心理咨询,并不是个特别美妙的过程,而需要耐心和勇气。你要去面对你的抑郁和黑暗。我年轻一些的时候有些理想主义,会把咨询描述成一个温暖美妙的过程。年纪越大,越觉得不是的。这是个很辛苦的过程,因为你必须要允许你的咨询师陪你一起沉下去,面对那些黑暗的位置。
几年前我的督导说,在D位置这个黑暗处有大的光芒。我特别不能理解,我说在这个抑郁黑暗的位置,为什么有大光芒呢?
后来我慢慢理解这个过程,可还是没办法用语言描述出来。最接近的语言大概是:你能在黑暗处看见自己和他人最深的力量和勇气。这会给你真的、踏实的信心和希望,让你能够带着对未知的期待和恐惧,唱着歌上路。
依靠自己,从黑暗处见光芒
最后,让我讲个自己的故事作为结尾。
我曾有一个来访者,每次,我坐在他对面,听他叙述他的孤独、他的哀伤、他的无望,如同面对自己的困境。时钟滴答,就像另一个我,生活在另一个空间。
后来,小组讨论这个案例的时候,一位咨询师问我:“他看起来这么好,他为什么会“绝望”呢?”我哑然,想:他们真不了解他呢。
这时,督导师转向这位同事说:“你看Jane, 她那么优雅体面,也许她内心悲伤,甚至绝望。她看起来好不好,和她内心的感受,这两者没有关系。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
人都最终要面对自己的黑暗,哪怕你是所有人的医治者。你总认为需要依赖他人,但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从黑暗处见到光芒。
达尔文说,有时候,悲伤就像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一样,引导着我们去做出最有利的行动。
黑暗是另外一种光明。
本文作者简里里,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
- 渡过专栏:佛法的真正慈悲和智慧
- 渡过专栏:这就是我“感谢”生病的原因
- 渡过专栏:在路上:一切尚好,简简单单
- 渡过专栏:“渡过”公号成立社群联盟(附社
- 渡过专栏: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在
- 渡过专栏:“渡过”家长群广州线下活动答疑
- 渡过专栏: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感悟
- 渡过专栏:双相,我愿与你握手言和
- 渡过专栏:在正确和善良之间,我选择善良
- 渡过专栏: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 渡过专栏:任凭前路艰难,我亦无所畏惧
- 渡过专栏:横亘在和父亲之间的墙,我打不开
- 渡过专栏:放心吧,会好的!
- 渡过专栏:瞬间与永恒——关于摄影的哲思
- 渡过专栏:认识这头“野兽”的真面目
- 渡过专栏:【启事】第二期“写作疗愈”班将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碎片人生,砥砺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打开内心,让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四: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最后一次复发的记忆碎片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一:八年求索,揖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二:心灵成长之路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三:重构家庭秩序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四:临床治愈是真
- 渡过专栏:就业是最好的康复——探访心智障
- 渡过专栏:一位双相少女的心语:我们是被神
- 渡过专栏:孩子得抑郁症,是父母的错吗?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外婆的家,我
- 渡过专栏:改变性格,实现康复: 一位大学
- 渡过专栏:【爱心 · 福利】为来京看病的孩
- 渡过专栏:陪伴者手册(提纲) || 渡过
- 渡过专栏:【“渡过”社群讲座】 强迫的机
- 渡过专栏:“渡过”将启动“陪伴者计划”:
- 渡过专栏:我和“渡过”的故事
- 渡过专栏:莫问前尘往事 但求策马扬鞭:写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三: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亲人的守望,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前路漫漫,愿景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渡过”作者致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我需要你,
- 渡过专栏:中国民间抗郁18年
- 渡过专栏:我如何断离精神依赖,获得真正独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读书】终其一生
- 渡过专栏:精神分裂症,可怕但可防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五:感受人生荒
- 渡过专栏:穿越黑暗的朝圣者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四:人际交往中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我和婆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三:理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