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治疗抑郁症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本文作者释一。

去年10月中旬我被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从此开始漫长、煎熬的治疗之路。期间在我市精神科较好的一家医院,前后找过4位医生问诊。也住了院,一直服用西药;后又扎过针灸、服过中药。

得此病前,对抑郁知之甚少,只泛泛听过一些名词。还记得去年上半年,当工作、事业负荷很重的时候,跟老婆开玩笑说,“你可要把我照顾好,生活中就不要惹我生气了,免得得了抑郁症,你就麻烦了”,没想到戏言会变成现实。

也许彼时潜意识就已意识到会出问题。从前年底至去年,工作的压力、事业的不顺、家庭里兄弟间的隔阂逐渐积累,到8月份又遭遇飞来横祸,左脚三踝粉碎性骨折,终于成为最后压垮我的稻草。

病情较重时,整天都心慌慌的,坐立不安,害怕独自一人。没有食欲,心里不时冒出希望解脱的悲观想法。即使现在状态得到了较大的控制,但时不时涌现出的对未来莫名的担忧,仍让自己难受不堪。

我本是性格内省的人,病后时常将患病时的心理感受与以前正常时进行对比,才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所有病症表现状态正常时都有,只是正常时负面情绪持续不了多久就会过去,病时就深陷负面情绪中难以拔出

随着病情的延展,我一直忧虑于精神状态恢复不理想。因此除服用西药,也在努力寻求一些自助自救的办法。今年年初偶然得悉张进老师的故事,经联系并就我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张进老师向我推荐了《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书。

购买该书后,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一直阅读至今,且按照认知疗法的一些方法在进行着实践。感觉以前尚不自知的一些扭曲思维,被慢慢挖掘出来,新的正确认知在逐步建立和稳固。当然惯性思维改变非一日之寒,必须不懈努力掘进,才能有所收获。

目前我一面继续服用西药,同时坚持进行认知的自助疗法(运动、自我鼓励、饮食、睡眠等也非常重要)。感觉上现在的精神状态可能恢复到以前的70%-80%,基本能够上班,从事一些不太繁重的工作。

这条治疗之路还有多长,不得而知,也许,把它看成生命的一部分更容易接受。

2月17日上午,在网上搜索了抗抑郁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多了解一些抑郁症的最新科研状况,但是无所收获,看来抑郁症的治疗还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早在2009年,《柳叶刀》上一篇流行病学调查就估算,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世卫组织则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目前对抑郁症的病因尚无统一准确的科学结论,对抑郁症的治疗用药还依赖医生对“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的把握。不同医生的不同用药都有其理由支持,其较之其它器质性疾病的诊治发展已明显滞后。

随着全球抑郁症患者的逐年递增,抑郁症治疗市场蕴藏了巨大的商业需求。结合目前滞后的抑郁症临床医学发展现状,医学机构和制药公司当会加快对抑郁症成因和治疗的研究。相信在可期的未来能够针对抑郁症病因进行研究,并最终实现对抑郁症患者的精准用药。如此,对我等深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可谓天大的福音。

如果抑郁症可以通过精准用药进行治疗,那意味着治疗变得容易。但是治疗好之后如何防止复发将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研究现状来看,很难想象未来可以创造出一种治疗后确保不再复发的药物。

人的情绪终是需要自我调节的。认知疗法从其展示的理念、方法来看,对于提高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快速调节负面情绪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不管是治疗抑郁症还是预防抑郁症复发,认知疗法看来都值得尝试。

 

本文作者释一,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长按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