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鲜花在内心绽放,患者向社会回归

三位专家,两位康复护理师,十几位患者,各式手工花艺作品,一个线下花艺实践课程——它们构成了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精神卫生调研示范项目一部分,大家正在尝试一个精神疾病花艺疗愈的社区康复新模式。

11月30日, 基于社区康复花店的“心灵花语”线下花坊在华贸大厦向社会展示,同时线上售卖平台“轻松筹”开始运行。部分由广州馨和社工中心患者完成的花艺作品,线上线下同时售卖,拍卖所得将全部回馈精神健康公益事业。

从专家设计,到患者参与创作制作,到康复护理师指导,再到社交媒体参与,最后作品售卖,资金可持续周转——这个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康复、重返社会的尝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益循环。 

(一)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王志稳教授是这个项目的主持人之一。 

12月1日,在项目组第二次活动现场,她向笔者介绍了这个公益尝试的缘起。 

今年9月,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和强生公司动议,在今年已经开展的护士项目的基础上,为中国的精神健康事业做一些事情。从何入手?首先要对中国健康卫生状况有一个清醒分析。 

目前,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一方面,精神障碍人数众多,统计表明,受各种不同程度精神障碍困扰的人逾亿;另一方面,中国精神医疗资源严重短缺,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全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医师只有2万多名,平均10万人口才有1.49名精神科医师。这意味着,众多的精神障碍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精神障碍是最能摧残人类意志和生存状态的疾病。患者极易成为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弱势群体,贫困率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治疗依从性低,使得他们的状况雪上加霜。 

王志稳教授认为,除了治疗率低,现阶段我国精神健康领域社区康复护理模式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发展。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集中在专科医院隔离治疗,当临床症状好转,患者回到家庭后,由于缺乏社会和家庭支持资源,他们难以进行巩固性康复治疗,极易病情复发,不得不再次住院。 

“经常看到很多患者多年一直在医院与家庭之间来回辗转,让人痛心。这被概括为‘旋转门’现象。”王志稳教授说。 

直面如此现状,项目组成员认识到:精神障碍不能只靠住院治疗,出院后的康复更是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的功课。而要获得康复,就要发挥在社区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以社区为主体,为患者提供一体化医疗护理服务,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回归社会,过上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 

这个思路,成为项目组尝试和探索的方向。 

(二) 

选择什么方式开展社区康复试验?项目组想到了花艺康复疗法。 

花艺康复疗法是风行世界的辅助性治疗方法,一般在精神病院、教养机构、老人和儿童中心或社区应用。其原理很简单:让人们感受花卉的颜色、气味、形态,激发内心积极的情感;进而通过植物、花卉、景观的设计,促进深层次的心理变化,巩固已获得的治疗效果。 

“我们注意到,患者在做园艺时,无论是在室外栽种,还是在室内做手工,他们的焦虑减少了,注意力集中了。”王志稳教授说。 

追溯历史,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很多国家的医务人员尝试花艺康复治疗。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专业医疗照护的前提下,园艺康复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患者参加集体性的花艺康复活动,以花木园艺为话题,产生共鸣,促进交流,可以增起其社会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 

一个完整的思路,经过反复论证、咨询各方专家,逐渐成型。项目组决定:由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携手精神卫生医学专家、护理专家、工娱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探索如何在社区层面开展一个示范性项目,以手工花艺为康复载体,带领患者学习花艺,帮他们恢复社会功能和职业能力。 

这个模式,其重点在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要获得康复,一定要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而患者一旦走出家门,就面临社会公众的认可问题,这就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善的社区小环境。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在这个方向进行尝试。”王志稳教授总结说。 

(三) 

2016年10月,项目组正式开始运行,并邀请北大六院工娱治疗室护士长邱彦红作为“心灵花语”项目的指导老师。 

邱彦红在精神科护理和康复岗位上工作了24年,经验丰富,对患者充满爱心。她愉快接受了邀请,还选择了十几位她曾经的患者或者康复者,一起来进行尝试。 

 “来到这里,他们就不是患者,而是参加这个尝试的志愿者。”邱彦红说。 

12月1日,是项目组第二次活动日。十几位志愿者被分成两组,在一位老师指导下,学习用珠子编织花篮、花朵等工艺品。 

这位老师是专业手工艺人。她也曾是抑郁症患者,甚至几度尝试自杀,终于被求生的意志召唤回来。正在康复中的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帮助抑郁症患者的公益事业中来。整个活动期间,她穿梭往来,指导每个患者练习手工,快人快语,中气十足;大家都很专注,不时小声交谈,互相交流心得。从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他们曾经罹患精神障碍。 

“今天这样的活动,他们能不能学到东西不是最重要的,”邱彦红说,“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走出家门,参与其中,享受这个过程。他们之间彼此交往,也是社会功能的恢复。” 

一个半小时的活动结束后,邱彦红请每位患者发表感想。尽管不善言辞,但每位患者都努力说了几句。他们的表达,真实、朴素而自然——

“通过今天的活动,觉得气氛非常好。大家在一起做这个手工,觉得特别高兴,以后我还是要参加这样的活动。

“今天我来参加这个活动,挺好的。做这个花的时候,我特别专注,别的发生了什么我都不知道,只顾穿线穿珠子了。有个别穿错了,我就问王姐,她还帮我穿,热心,仔细耐心。我挺高兴的,两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没觉得坐不住。” 

“今天我做了两个手工,很有成就感。” 

“今天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熟能生巧的感觉,越做越熟练,对自己有促进。” 

“我今天觉得特充实,觉得时间一会就过去了,而且我还帮别人,助人自助,体会到乐于助人的快乐。” 

(四) 

至目前,“心灵花语”项目还在进行中。接下来,项目组还会继续努力探索,形成数据,总结经验,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一起努力,最终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社区内一体化治疗护理模式和疾病管理体系。 

谈及此事的意义,活动组织方强生公司的代表王勋彪表示:“这个项目,最重要的集结了社会各方资源,携手合力,才能做好这件事情。如果大家都努力做关爱的先行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个没有误解和偏见的社会环境,才有助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

他还回顾了强生为此拍摄了的一部微电影“因爱而生——心灵花坊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生命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每个生命拥有一颗美丽健康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在人间的花园绽放。然而有些花朵受过伤,独自困在阴郁的角落,其实它们也渴望能和其它花儿一样尽情享受阳光雨露。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心灵花语”项目,在倡导一个没有疾病歧视的社会,让爱为这些受伤的花朵修复土壤,让它们能够重新绽放。


 

◀扫描关注

注: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如需转载请私信【渡过】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