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治愈抑郁,最终靠强化认知训练

时常有人和我讨论,抑郁症能治愈吗?这也是我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我是多么想治愈自己啊!

时至今日,我仍不敢保证今后不再跌入抑郁,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对抑郁不再恐惧、害怕、焦虑,因为我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的路径和方法:强化认知训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我相信,正念、坚持、努力,一定会发生作用。 

当然,认知训练不那么容易,需要持续学习新的理念,养成习惯,在大脑中建构新的条件反射通道,让原有的引起抑郁情绪的下意识通道逐渐萎缩。这是新老交替的过程,是新通道替代老通道的过程,也是正念替代负念的过程。 

我现在状态稳定,正常上班,健康生活,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及时反驳有可能引起抑郁的下意识思维,建构起应对敏感事件的有益认知。 

以下,我就谈一谈我自己的经验。 

一、进行谈话治疗,有助于习得敞开心扉,找出抑郁源。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尽早进行谈话治疗。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我大约进行了一年的谈话治疗,大概一个月一次,每次50分钟,付费200元。现在已进入叙事治疗阶段。 

谈话治疗的一大好处是可以畅所欲言,把过去难以启齿的话题抛出来,寻求指点。这是改变认知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原先不愿意、不好意思流露的想法,现在可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朋友交流了,甚至发现我的想法朋友们也曾有过。我经常会有一种窃喜感:原来是这样啊! 

谈话治疗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帮助自己找出抑郁源。经过一年多的思维碰撞,我发现了我的问题所在:在事业、生活方面过于好强,执迷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凡事要求完美,而且暗暗使力;对人对事敏感,极易形成负面条件反射。 

二、学会表达自我,有助于发泄情绪,把压力传导、释放出去。

平日虽然我也算能说会道,但一直只用在专业上,对自己承受的压力,一直固执地认为说出来也无用,还刻意把情绪掩藏起来,让周围的人都觉得我是一个很棒的人。 

因此,当我终于告诉我亲密的朋友我得了抑郁症时,大家都惊讶万分。但接下来他们没有排斥我,而是和我分享他们应对压力和恶劣情绪的方法,这让我对抑郁有了全新的认识,纠正了病耻感。我犹如获得了新生,也逐步接纳了抑郁,而不是去排斥它,担心未来它再次来到我身边。即使它再来,我也会见招拆招,活在当下。 

通过表达和交流,我发现造成我抑郁的源头,其实大部分人都有,只不过程度深浅不一。有些人有了负面情绪会立刻表达,而不是延后或隐藏,这样不良情绪就不会作用于自身;有些人养成记录自己不良情绪的习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整理了思维逻辑,也顺便发泄了情绪。 

三、学会求助,有助于拉近人际关系,快速找到应对之道。

情绪不好时,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也可以找人求助,及时倾诉自己的烦恼,既发泄了情绪,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举例来说,我从小就有意识地和所有人保持距离,因为我害怕被伤害。原生家庭中家族长辈之间的争吵争论,我从小就看在眼里,在内心形成了一种“亲人之间关系尚且如此、社会之中人与人更为复杂”的以偏概全的认知障碍。我一直不停地读书,更多是担心自己融入不了社会,想在学校多呆几年,远离我潜意识中可怕的社会。 

其实,社会并不是我臆想的这样可怕。后来,当我去向父母、公婆、亲人、好朋友诉说我抑郁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并未对我另眼相看,而是以拥抱的姿态,全方位地帮助我。 

我的父母亲知道后,逐渐不再对我诉苦,直接帮我隔离抑郁源; 

天天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公婆,在我抑郁期间,承担所有的家务活,做我爱吃的饭菜,默默表达着爱意; 

我的其它亲人以自己的人生体悟来开导我,让我逐渐改变了对社会的不信任心理,建构起“人与人有争吵是正常的,那是在表达自己”的认知。 

我的好朋友中也有几位曾经有过抑郁体验,他们对我现身说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比如有一位医生朋友径直告诉我,他在压力大时也有一点抑郁,只要相信科学,持续治疗,肯定可以治愈。他是医生,又是一个科室的领军人物,我一下子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最后,我用我师姐的一封信段改变我理念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让我们慢慢来,这过程需要勇敢,不是和抑郁争斗,而是彻底改变我们的错误认知;需要宽容,不是放弃自我,而是接纳抑郁,让自我更有弹性;需要耐心,不是等待成功,而是与抑郁好好相处,探索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需要善良,不是用来标榜自己,是借此让自己获得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