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关注青少年抑郁——读者留言精选

【编者按】近期,我在采访中发现青少年抑郁现象非常严重,心有所感,写了两篇采访札记《“救救孩子”》、《不要委屈了孩子》。文章在公号发表后,有很多读者留言,表达他们对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关注。在此精选部分留言,希望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共同应对青少年抑郁问题。

 

严峻的现实,痛苦的孩子

 

◆ 教育体制变态了,家长和教师都麻木了,眼里只有分数,没有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孩子成了压力最大的人。而且家长会以学习的要求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孩子没有释放情绪的出口。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长期没有自我。他们的人生观还没有形成,又正处青春期,他们不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抑郁问题,更容易悲观绝望,自我否定,更容易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给家庭带来无尽的伤害。

◆ 我一直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大城市也呆过,现在在落后的县城。但是无论在哪里,现在学生的压力都比以前大。我感觉学生们仿佛在地狱一样,我都无法想像他们怎么在煎熬!而前几天我和初中老师交流,她说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受高压,所以已经习惯了。我觉得习惯是不可能的,所谓的习惯了其实只是别人看到的表面,实际上没人能习惯,只是在被迫忍耐罢了! 

◆ 如果深入调查,也许大多数成人患者的病症都是从青少年开始的。有些可能是轻度的,但是长期的,也许几十年,只是没有急性发作。

  

教育制度难辞其咎

 

◆ 高中,真是最痛苦的回忆。只要你成绩差,工作能力再怎么强,班主任也不会正眼看你,同学之间更是冷漠。因为他们认为成绩差代表你是一个不上进的人。这让人感到自卑、焦虑,自我认同感降低,整个高中如同噩梦。

◆ 从孩子上初中开始,孩子和家长就被考试排名、各种补习等等裹挟着前行,家长看到孩子辛苦,但深感无能为力。今天和同事聊起,她的小孩读初二这几天快期中考试了,作业到凌晨1点,早上6起床上学,路上还在背书,好辛苦!

◆ 当前学校的填鸭式教学,给青少年留下心理结构缺损,不良刺激使结构缺损的心理更容易出现失控的意念活动,是意念失控的出现和发展,导致精神障碍。

 ◆ 不止是学业压力问题。家长被迫做了这种应试教育体质的推手;有些老师以成绩为借口,引导其他同学孤立“成绩不好”又敦厚老实的孩子;孩子处于青春期敏感期,但被排挤孤立的痛苦无能为力;抑郁产生,学业下滑,进一步被老师和同学讽刺,进一步出现交际困难,自我价值感缺失,致使加重抑郁。

 

反思家庭教育

 

◆ 其实某种程度上我是恨我父亲的,到去年他还无奈的自言自语说,“看来孩子许多事也不能计划”,而他的这句话,却是他在我经历无数次抑郁爆发之后才认识到的。

◆ 父母是教育体制的推手,只可惜很多父母只有等孩子发病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有父母至死不悔的。

◆ 随着对身边有问题孩子家庭的觉察,再加上对自己觉察,我感受到夫妻关系的不亲密可能会是家庭压力的来源之一。大人有时会不自觉将这种压力转给孩子,因为孩子是弱者,还小,他们还没有辨别这样压力的能力。

◆ 孩子的内心深处住着"恐惧"。无论在家人面前,还是他(她)的小社会里,被排斥,被挤压,所以选择退缩、回避,以至于无路可退至恐惧。所以,"爱"是首要的!

 

根源在社会焦虑

 

◆ 教育机制的问题也好,家长的问题也好,归根都是社会问题。从小学教育,从家长,中国人学习是为了考名校,找到好的工作,这样你才能有好生活。没有人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扬长避短,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或是适合自己做的事。你才能在艰难的人生中不迷失自己,从而感到快乐。 

◆ 与其救救孩子,不如先救救孩子的家长、老师,还有这个社会的大人们。 

◆ 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资源问题。中国人口数量多。在这点上,许多病人拼命往北上广找专家医生治疗,情况类似。好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重点大学的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合理。考研考博,在国内是普遍现象,在西方国家是少数。  

◆ 整个社会是焦虑的,家长是焦虑的,学校是焦虑的,所以导致孩子是焦虑的。焦虑久了,就会导致抑郁。总体来说,大部分人都是活在别人的期望中。

 

追求自我成长

 

◆ 我是一名教师,女儿现在上大二,初中时,她考试前夜偶尔会失眠,担心考不好使她久久睡不着,那时我还没有实质性地接触过心理学,我只是安慰她,不要想太多,结果不重要。有时候孩子晚上睡不着会跑到我房间挨着我睡,我就用手轻拍她,孩子会在我的爱抚中渐渐平静下来,慢慢地进入梦乡。这样一来,孩子把我的抚摸当着让她入睡的法宝。

◆ 大环境这样,所以更需要父母强大,因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但我们做父母太多活在自己的恐惧中,各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控制孩子,使孩子无力抗争。这才是抑郁症越来越普遍的原因。

 ◆ 我的孩子在上高一,课业极重,压力很大。我这样告诫自己:我控制不了社会、控制不了教育部门、控制不了学校,也控制不了老师,我能控制的只有我自己。我在家里尽量不给孩子任何压力,无论成绩如何,我都做她坚强的后盾,给她鼓励,给她需要的帮助,给她无条件的爱。

人生境况与当年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即便是幸福,也不是千篇一律,并不完全由金钱权力决定。人生辽阔,可走的路很多,关键要有健康积极坚强的心态。这些感悟我也会和孩子分享,希望她打开视野,感受书本之外世界的美好。 

◆ 现在很流行这样一个说法:“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这个不完全错。如果说,与其过度关注孩子,不如关注自己,自我成长这个角度上来说,这句话是对的。 

但是这里也隐藏着另一个想法,“当我变好了,我的孩子会更好。”如果你成长的动机是为了孩子变得更好,这时你的成长又不是真正的为自己,这是不会起作用的。你要知道,你的成长是为了自己,和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时孩子会真的变好。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