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我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与自我救赎

【编者按】本文作者在青年时期曾有精神障碍,至今已40多年。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学习,他对精神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一些独到认识,所撰写的论文曾得到专家好评;他运用这些认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肢体训练,逐渐实现了身心修复。

近日,他把他多年探索和实践所得,写成万字长文,专供“渡过”公众号。他的认真和真诚让我感动。我未做过多修改,基本保持原貌,予以发表,供读者们参考。

 

精神障碍起于乱念

 

童年快乐,心理明净。夏天,和玩伴们光着屁股游泳,打水仗;秋天,白天踢房子、打纸砲,晚上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游戏;冬天,挤在被窝里听人说书。那时,做什么事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头脑里几乎没有杂念。思维敏捷,记忆力好。5岁半开始读书。
 

进入高小,读书没有教材,被要求死记硬背“诗词”、“语录”、“名篇”。学习所获得的语言和文字没有表象等感性材料做支撑,几乎是一个“空壳”。这样,第二信号没有和表象等感性材料建立暂时神经联系,以致不能在头脑里唤起感性活动;特定的感性活动也不能上升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在这种心理背景下,生活中又遭遇诸多不良事件刺激,经常受骂挨打,甚至挨饿。又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心灵不断受到伤害。儿时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

 

那时不管做什么事,意念都像脱缰的野马,在心的原野上狂奔乱跑;注意力不集中,对现实不能正常认知,人表现麻木和痴呆;经常出现思维凝滞,睁着眼睛,头脑里只有感觉,没有知觉;在课堂,只看到老师嘴巴在动,他发出的“第二信号”在我这里成了“第一信号”——什么也不理解。即使头脑里产生意识,往往也是对外界不正常的反映。外界的刺激只有部分反映到大脑,或者是缩小、放大的反映,或者是歪曲的反映——大脑不能准确反映现实,思维和存在背离。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的精神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障碍。   

 

高中毕业后心身皆病,回乡从事繁重劳动。收谷使用人力打稻机,需要四肢高度协调,全神贯注,否则就会困难,甚至出现危险。由于杂念不停,很容易疲劳、心跳、出汗,效率比别人低。

 

在劳动实践中,我清楚地感到,随乱意念的发展,不仅让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还让内脏功能紊乱。必须先治理头脑里的杂念,让大脑清醒,心明如镜,主观能正常反映现实,意识和存在保持一致。

 

怎样才能控制杂念?杂念发生发展的心理根源是什么?杂念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怎样?围绕这些问题,我业余学习了人体解剖和生理、生物的进化、人类和意识的起源、正常心理学、精神病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实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精神障碍发生的逻辑 

 

人类系统发育在形态结构上经历了两栖类、灵长类 、早期人类、现代人类等标志性阶段。各个阶段都有特定心理结构,精神障碍只在人类诞生之后才可能发生和发展。

 

人类的祖先进化到类人猿阶段,能把表面上没有联系的事物在特定环境里联系起来,有了完善的知觉和稳定的表象。但由于还没有第二信号和概念,没有精神活动,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障碍。

 

只有当祖先进化到人的阶段,对事物的反映不光有了知觉和表象,而且还有了概念及其符号——语言和文字,才诞生了思维和意识活动。 

 

人类心理要素的发育遵循规律:感知→表象→概念,它们之间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实现协同活动。如感知和表象等感性材料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实现与概念的协同活动;相反,概念也可以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实现与表象等感性材料的协同活动。这是人类系统发育中健全的心理结构及其活动。

 

人类个体发育中,心理发展虽然从整体上重演了系统发育的轨迹,但不得不打上现代文明社会的烙印。其心理内容存在二种形式的结构,一种是健全结构,它沿着早期人类心理发展的轨迹:感知→表象→ 概念(语言和文字),如“妈妈”、“爸爸”等;另一种是缺损结构,随着语言和文字第二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更多的语言和文字没有与表象等感性材料建立暂时神经联系,使掌握的语言和文字成为欠缺或没有内容的“空壳”。

 

这样,第二信号系统不能通过暂时神经联系与表象等感性材料,实现协同活动。这种没有感性材料做内容的概念“空壳”,在头脑里产生随乱活动的可能性更大。一旦遇到外界劣性因素连续而强烈地刺激,空壳概念随乱活动的特性将被迅速激活。

 

人类个体在孩童时代,和早期人类的心理特点差不多。注意力集中,心理明净,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机制正常,几乎没有随乱的意念活动。然而,随着成长,生活中不良事件的连续刺激,首先激发“空壳”概念在头脑里出现随乱活动,然后“空壳”概念的随乱活动带动非“空壳”概念的随乱活动;非“空壳”概念的随乱活动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带动表象出现随乱活动;表象的随乱活动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带动知觉出现随乱活动。

 

至此,幻觉诞生了:意念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精神的原野上狂奔乱跑;长时期不由自主的随乱意念活动,必然导致对外界不能正常认知,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出现背离。这是精神障碍的精神性症状的形成。长时间异常的精神性症状,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出现异常,从而使大脑边缘系统功能异常,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人脑的生物性功能异常。

 

也就是说,首先是精神性症状导致生物性症状的出现,其后是生物性症状又反过来推动精神性症状向前发展,终至恶性循环。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各司其职 

 

当生物性症状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用精神药物来予以控制。精神药物可以控制生物性症状,但因为不能改变精神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精神症状。生物性症状可以影响精神性症状,同样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精神性症状。 
 

要彻底治愈精神障碍,不仅要让患者的生物性症状恢复正常,还要让患者的精神性症状恢复正常。这是精神药物无法实现的。精神性症状的控制还须依靠心理治疗和肢体训练。

 

所以,彻底治愈精神障碍,有两种路径或两种模式:一种是从精神障碍发生的源头做起,通过心理治疗和肢体训练,先控制患者的精神性症状,让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肢体活动促使患者的生物性症状得到修复。

 

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比如,有通过信佛、出家等而痊愈的;有靠自己心理调节、肢体训练而治愈的;在落后的农村,甚至有通过巫术而治愈的。

 

另一种是通过精神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的生物性症状,通过心理治疗和肢体训练控制患者的精神性症状,促使二者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彻底治愈精神障碍。

 

总之,药物治疗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种权宜之计,光靠它是不能彻底解决精神障碍问题的。问题彻底解决还必须从心理的源头做起。

 

热爱自然,修复心理结构

 

运用上述观点,我指导自己的实践,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为了修复精神障碍,首先要多接触大自然,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使“空壳”概念变为“实壳”,努力建立第二信号系统与表象和感知的暂时神经联系,使原来缺损的心理结构得到修复。

 

为了控制头脑里的杂念,要努力让大脑皮层和周围神经末梢保持密切的联系,使末梢神经捕获的信息及时而准确地传送到大脑皮层。

 

如行走在公园,高度发挥视神经末梢的作用,让道路两边的树木、花草尽收眼底;高度发挥听神经末梢的作用,让虫、鸟鸣叫声尽收耳底;四肢肢端和面部,都能精细的感觉外界的信息。同时,当发现杂念在头脑里冒出时,要立即提醒自己:不要有杂念!

 

同步可开展肢体训练。比如站桩。

 

方法是:两脚开步同肩宽,两膝微曲,两臂曲抱于胸前或腹前,双手距离约十厘米,十指相对。头放正下颌略内收、双肩同高。从头顶开始检查,逐一放松周身,直至双膝、双脚踝,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心静体松,气沉丹田。意念放空,脑和周身的所有神经末梢都保持很好的联系。

 

通过练习站桩,可以训练控制杂念的习惯和能力,发挥人体自身修复疾病的能力。
 

我的正念疗法 

正念是以一种有意识地觉察外界事物,专注当下,没有随乱意念的精神状态。佛教禅学认为,当我们完全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这就是禅观。 

正念的目的是通过放松身体,集中注意力,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让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以根除杂念,去恶为善,转痴为智,让精神得以解脱和修复。试验和实践证明,正念可以控制杂念,大大提高专注力、记忆力和语言推理能力。

正念训练的步骤:1. 身体坐直,双腿盘膝,视线向下;2. 不忧虑过去,不担心未来,努力构建当下的内心投射;3. 关注呼吸以集中注意力;4. 重复数息,1到21次的呼气为一个循环;5. 让大脑自然放松,当杂念出现的时候,努力让大脑皮层和周围神经末梢保持密切的联系,感觉当下,驱除杂念。

还有冥想、瑜伽、散步、跑步、劳动及日常事务等等一切肢体的活动,只要把“努力让大脑皮层和周围神经末梢保持密切的联系,感觉当下,驱除杂念的理念贯穿其中,都是修复精神障碍的良好形式。

收获:精神性症状和生物性症状双修复 

首先是精神性症状修复。通过感觉当下、控制杂念的心理训练和肢体训练,逐步实现了心明如镜。它使精神性症状逐步得到控制和康复,也给学习、工作、劳动带来了十分明显的好处。 

读书期间,每天晚自习前站在学校的树林里,运用站桩和正念的综合方法,让大脑休息四十分钟左右,学习时就没有任何杂念,头脑十分兴奋,记忆力强,学习效率很高。 

其次是生物性症状修复。意念得到很好的控制,杂念基本上被驱除,需要大脑皮层兴奋的时候,它保持很强的兴奋;需要它抑制的时候,保持很好的抑制。头脑清醒,心里明净,大脑皮层功能就很快恢复正常,生物性症状随之消失。

 

没有杂念,心明如镜,思想专注,能正常认知现实环境,实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烦恼少了,工作效率高了。通过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邀参加了国家重点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获十多项推广成果,多次获嘉奖。心理和生活充满阳光。
 

本文作者彭永安,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