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直都想写一篇有关原生家庭的文章,可是思忖了很久,觉得还是想从“我”这个角度切入更好。角度不同,问题的中心点也不同。
所谓久病成医,在亲身经历了抑郁症的浩劫,从痛苦的深渊中爬出来以后,我不断反思自己得病的原因。因为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得病的是我?为什么别人经历同样的事情却没有精神崩溃?
一边吃药,一边带着这些问题,我走上了心理学探究之路。
通过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思自己思维模式,分析自己的人格类型,我终于发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在我三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我没有学会如何真正去爱自己,我把自己弄丢了。
(二)
首先因为原生家庭出了问题。父母之间没有爱的流动,导致我没有学会如何去爱。这不单单是指爱别人,还包括爱自己。因为不够爱自己,所以我形成的思维模式是自我攻击性的反刍模式。发生任何事首先想到自己应付什么责任,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内在不断抨击自己。如果最终得出的结论,真的是自己的问题,就会不断纠结其中,很难自拔。
其次是我的人格模式:讨好型人格。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而失望,所以我极力讨好周围的人。这种讨好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和需要,迎合父母和周围人的要求。所以即便我病中时接近木僵状态,依然挣扎着每天早上按时起床,不会一直躺在床上。因为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还记得当时我告诉父亲,如果第二天我无法起床,拉也要把我拉起来。
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造成了我内在能量很低,遇到一些情感问题或是生活中的波折,就容易陷入抑郁的泥沼。这也是为什么我曾经两度抑郁但都自愈,第三次终究没有逃过抑郁魔爪的根本性原因。
好在抑郁症并不是无药可医。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我终于找到了适合我的药物,同时努力学习除了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比如瑜伽、冥想、认知行为疗法。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方法在自己身上都起了作用。
(三)
即便如此,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仍就像一根刺插在我的喉咙。我心里对此是有怨恨的,即使我一直不愿意承认。坦白讲我一直试图原谅父母,可是我找不到可以原谅的理由。
人到三十,罹患抑郁症,失去了工作、爱情,甚至是生活的能力,这一切终究在和父亲的一次大吵中爆发了,这是在我临床治愈后首次与家人发生冲突。
那一回,因为某些原因跟家里提出来暂时不工作。父亲在电话中说,家里养不起我,并且问我为什么不为家里考虑?最后这句话让我忍无可忍。我吼着跟父亲说,我就是从小到大都为家里考虑太多了。你有为这个家考虑吗?你打麻将的时候怎么不考虑考虑家里?吼完我就挂断了电话,情绪很激动。
事后我很自责,跟父亲打电话道歉,可是心结依然没有打开。坦白讲,即使我暂时不工作,我的积蓄也可以维持日常花销,为什么父亲对于经济上的问题如此在意?
有一天跟父亲微信视频聊天,我说到了这个问题。父亲讲起了他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家里穷,奶奶没有工作,靠爷爷送信养活五个孩子。那年父亲读小学,开学需要交学费,一共是五毛钱。父亲跟家要学费,爷爷只说了两个字:没有。之后父亲把家里经济窘迫的情况跟老师说了,老师让父亲写一个减免学费的申请。
(四)
父亲讲述这个过程的时候很平静,但是每个细节都说得很清楚,包括爷爷当时说话的表情。父亲今年快六十岁了,小学时候发生的事情依然历历在目。说着说着,我和父亲都哭了。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其实父亲也有无力感,在面对他的原生家庭时也很无奈。那一刻我从心底里原谅了父亲。
这世间没有完美的人和事,当然也不会有完美的父母。父母身上也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烙印,性格中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把我们无法解决的,不敢正视的问题推给别人,其实最简单不过了,甚至可以怨恨、仇恨。可是我想说,这些都没有任何意义。
无心的伤害已经造成,接受、弥补、改变,一切都来得及。问题的根本是你到底敢不敢去面对自己的无力感。就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但不会为此自责。这才是真正的放过自己。
我知道这将是一段很艰难的路途,甚至你以为你已经可以原谅,解脱,但其实内心深处并没有放下。觉知这一切就是好的开始,你对自己的怨恨和不接纳,让你选择去抱怨、憎恨,这只能折磨自己,于事无补。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与其说是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如说是我们选择了我们的父母。既然是我们自己的拣选,就接纳他们,原谅他们,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完成自身心灵的成长——这才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
- 渡过专栏:佛法的真正慈悲和智慧
- 渡过专栏:这就是我“感谢”生病的原因
- 渡过专栏:在路上:一切尚好,简简单单
- 渡过专栏:“渡过”公号成立社群联盟(附社
- 渡过专栏: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在
- 渡过专栏:“渡过”家长群广州线下活动答疑
- 渡过专栏: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感悟
- 渡过专栏:双相,我愿与你握手言和
- 渡过专栏:在正确和善良之间,我选择善良
- 渡过专栏: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 渡过专栏:任凭前路艰难,我亦无所畏惧
- 渡过专栏:横亘在和父亲之间的墙,我打不开
- 渡过专栏:放心吧,会好的!
- 渡过专栏:瞬间与永恒——关于摄影的哲思
- 渡过专栏:认识这头“野兽”的真面目
- 渡过专栏:【启事】第二期“写作疗愈”班将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碎片人生,砥砺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打开内心,让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四: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最后一次复发的记忆碎片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一:八年求索,揖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二:心灵成长之路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三:重构家庭秩序
- 渡过专栏:【炼狱地图】之四:临床治愈是真
- 渡过专栏:就业是最好的康复——探访心智障
- 渡过专栏:一位双相少女的心语:我们是被神
- 渡过专栏:孩子得抑郁症,是父母的错吗?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外婆的家,我
- 渡过专栏:改变性格,实现康复: 一位大学
- 渡过专栏:【爱心 · 福利】为来京看病的孩
- 渡过专栏:陪伴者手册(提纲) || 渡过
- 渡过专栏:【“渡过”社群讲座】 强迫的机
- 渡过专栏:“渡过”将启动“陪伴者计划”:
- 渡过专栏:我和“渡过”的故事
- 渡过专栏:莫问前尘往事 但求策马扬鞭:写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三:答患儿家长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亲人的守望,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前路漫漫,愿景
- 渡过专栏:【2018新年献辞】“渡过”作者致
- 渡过专栏:【渡过 · 假日版】“我需要你,
- 渡过专栏:中国民间抗郁18年
- 渡过专栏:我如何断离精神依赖,获得真正独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读书】终其一生
- 渡过专栏:精神分裂症,可怕但可防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五:感受人生荒
- 渡过专栏:穿越黑暗的朝圣者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四:人际交往中
- 渡过专栏:【渡过·周末版】我和婆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三:理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