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一: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代社会(代序)

【作者自述】我叫许世钢,生于1979年。部分由于天性,部分由于来自父亲的家庭教育,我从小非常自卑,深藏焦虑。

 

1996年,从高三开始,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逐渐陷入抑郁,也有躁狂、焦虑、社交恐惧、强迫、疑病、拖延等症状。2001年开始服药。2004年后反复阅读了许多位大师的著作,开始自我精神探索,逐渐融会贯通了精神分析、当事人中心疗法、森田疗法、禅修等方法。

 

到2007年,我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很大部分,现在精神独立,内心和谐,人际良好。并开始撰写文章,分享自己的经历和领悟。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特授权“渡过”公号发表我的整个经历,希望对存在类似问题的朋友有所帮助。

 

 现代人抵挡焦虑的三种方法

 

我们大多数人只熟悉一种生活模式,那就是争取在世界上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挣比满足基本生存多得多的钱,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称文明的现代社会。可是,现代社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它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经济丛林的法则是至高无上的。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始终处于无休止的竞争之中,求生的任务意味着人首先必须获取最低限度的食物和居住条件,生存成了这场竞赛中的头等大事。当个人相信他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行动时,实际上他已经被市场和经济的无形法律所主宰。为了生存,他被驱使着劳动,从事他深感乏味和无聊的工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的意义在于获得金钱,除此以外别无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市场决定人的价值就如同决定商品的价值一样。我们活着的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自我价值感,需要感到有尊严,但现代人的自我价值感并不来自于作为一个富有爱心和思想的个体的活动,而是来自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他确信自己价值的不是他本身,而是他取得的(或者他认为自己能取得的)成功——权力、财富及声望。

成功对于现代人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成功”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依托,决定他是保持住对自己的评价还是跌入自卑的深渊。

现代社会是一个焦虑的社会,其中满是疑虑重重、无安全感的个体。人们有真实的关爱温暖,也有表面上的友好温情,其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冷漠,以及大量的难以捉摸的怀疑与敌意。

许多人都感到孤立、无助和恐惧。如果这些焦虑一直存在,那么谁都无法长期忍受,他必须找到方法抵挡它们。

现代人之所以渴求渴求财富、声望及权力,就在于它们可以作为对焦虑的很好的防御,来缓和不安全感。这类解决方法的格言是:如果我有权力、地位,就不会有人来伤害我。

除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还有另外一种缓和焦虑的方法:按照他人的期望行动,与他人保持一致,赢得他人的认可。一样的空虚,一样的焦虑,一样的渴望得到承认,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这类解决方法的格言是:如果我讨你喜欢,你就不会伤害我。

另外一种同样普遍的解决方法是:普遍的提防和退缩。焦虑的个体总是沉溺于对未来的猜想和预测之中,并且预见的主要是灾祸,而不是吉祥。他总是未雨绸缪,因为生怕发生不测,怕被突发情况搞个措手不及。

通常他还会限制自己的活动,把自己局限在自感能控制的环境内,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在安全的避风港内躲避失败与危险。这类解决方法的格言是:如果我事先防止、躲开,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童年不良经历引发神经症 

 

弗洛伊德指出,性格形成于人的童年。新精神分析学派人士(如荷妮、沙利文、弗洛姆)根据自身观察的直接经验,修正了他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性格主要是由人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塑造而成。

儿童很少与社会发生接触,他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吗?童年时的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的呢?答案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代理。

家庭是社会的代理,父母是生活的代表。父母承载着社会的价值观,用他们感受到的世界的法则要求孩子,塑造孩子的性格向社会需要、有利于生存竞争的方向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焦虑的父母培养出焦虑的孩子。

由于儿童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的生存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认可,就不得不揣测、顺从父母的期望和标准。焦虑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首先是父母——打交道,并迫使他们寻求策略对付他人,赢得他人的认可。当安全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时,最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就不得不退居末位、沉寂下来,变得不那么清楚了。

于是,他开始戴上面具,压抑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个角色。最终,这些角色渐渐地就取代了真实的他自己。这种他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疏离是决定性的,直到某一天他发现他再不能理解他自己,也不能确定自己,再不知道“他”是谁——一句话,丧失了“自我”。

父母是生活的代表,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全部世界,儿童在家庭里经验的一切,决定了他对世界和对自身的看法。父母给他的印象,会变成他对世界的印象;父母对他的态度和评价,会变成他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如果父母严厉苛刻,凡事以惩罚为手段,他就不会相信有人充满爱心、宽大为怀;如果父母常常不守信诺,他就会觉得所有人都不可信任;如果父母总是批评他、否定他,他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一无是处,即便事实上他极富才华……所有这些经历,还会使他深深地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可爱,不会有人喜欢他,除非他取得最终的成功或完美,否则他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所有这些看法,引导着他的行动。

如果儿童没能形成一种安全感,一种“我们”这样的同在感,却有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那么他的生活就会被这些恐惧所支配。人们为减轻焦虑而形成的防御策略往往是受无意识驱使的,而他们很少能认识到这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

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形,即父母都比较软弱,家庭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不能给还很稚弱的儿童适当的保护,儿童不得不过早地进入生存竞争——儿童之间的争斗、势利的亲戚或邻人的冷遇,让他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冷漠与敌意,再加上笼罩着家庭的卑微感的影响,他也逐渐被这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所奴役,努力追求外在成功,以平复受了伤的自尊并对那些势利的人做出精神上的反击。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他可能会一再遇到挫折与失败,并最终放弃一切希望。

那些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所谓神经症患者,更多地是为不安全感所苦。代偿性地过分追求安全感,能解释多种多样的神经症行为。可以说,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恐惧对象的时候,表现为焦虑症;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而失败后仍未放弃时,就表现为强迫症……

任何蒙受强烈恐惧的人必然诉诸于摆脱恐惧的手段,必然尝试以各种手段去解决它。他不顾一切地试图防止恐惧,却越来越疏远自我、疏远他人。神经症是一个靠自身动力而发展的过程,以其无情逻辑逐渐笼罩当事人的全部人格,其动力中心就是恐惧和防御。可以说,焦虑的个体从维护自己的保全出发,结果却导向了自我的毁灭!

 

克服恐惧,直面内心

 

弗洛伊德发现,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是畏惧认清自己——自己的情绪、冲动、记忆、能力、潜能以及自己的命运。一般来说,我们对于任何可能引起我们藐视自己的认识,都有惧怕的倾向。我们害怕认识到自己“不正常”,因为我们习惯于否认缺点,以免自我谴责。我们宁愿对它视而不见,维持一种“一切正常”的幻想,宁愿自己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然而,个人最大力量的基础在于人格最大限度地整合,在于最大程度地认清自己。分析虽然会暂时打破他的平衡,却会帮助他建立新的根基稳固的平衡。换言之,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威胁、恐惧时,我们才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只有当我们直面自己的冲突时,我们才有机会达到真正的统一。

这就是我多年来坚持自我探索的原因。我曾经患有严重心理疾病,我体验过在奋力克服重重困扰、成长成熟这一过程中的迷惑、痛苦、无助,以及收获、喜悦、满足。本书就是这个过程的记录。

我认可罗杰斯的一个观点:最个人化的东西就是最普遍的东西。我们每个人身上最个人化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如果得到了分享或表达,就可能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并给予其所需要的帮助——这就是我分享自身经历和领悟的主要原因。(待续)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