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康复妈妈致抑郁女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宝贝: 

这几天,你早晨不起床,不吃早饭,不上学,不愿意和我们说话,只玩手机和游戏。看到你这样,我和爸爸最大的感受是心疼。 

我们想与你聊一聊,你总是不耐烦地大叫。我和爸爸小心翼翼地从你的房里退出来,不想惹怒你。既然坐在一起交流有难度,妈妈就通过写信与你沟通吧。 

第一个话题 : 你是个好孩子。 

妈妈记得,你刚出生时,哭声特别洪亮。接产护士刚刚接出你,高兴地冲我说:是个“十分”的孩子,健全的孩子。”那时我特别满足。 

从小,你就很乖巧。8岁时,你问我:“为什么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我说:“因为孩子是妈妈生的。”你又问:“孩子犯错了,考不好也会爱吗?”我又答:“妈妈会指出她的错误,帮他一起改正,依旧是爱的。” 

是的,这些我都没有忘记,即使现在你病了,你在我们心里仍是好孩子。况且,你仅仅是病了,不是品行、品格有了问题,不要因为患病而自暴自弃。你还小,正处于成长期,即使现在有些认知扭曲,如果用正确、科学的方法纠正,是可以以积极思维方式替代负面思维方式的,以后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或许比周围人更透彻。 

第二个话题:抑郁青少年长大后完全可以正常生活的。 

妈妈也得过抑郁症,从14岁就有恐惧、焦虑状态,然后又多了强迫、抑郁。不幸一直误诊,直到你5岁那年,抑郁状态全面爆发,才知道得的是抑郁症。我按医嘱服药,坚持锻炼,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你印象中的妈妈是正常的、积极向上的。 

妈妈一直没和你说过自己的病,是因为我把那段时光看成是生命一部分,已经过去了,就没有必要总翻出来体味那份痛苦。现在告诉你,是想现身说法,让你看到,只要向前看,往向前走,不断察觉过去带给自己不愉快的思维模式,就可以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正常生活的。 

过去这20年,我带着抑郁状态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生活目标。你看,我不是可以工作挣钱,找到对我好的你的爸爸,还有你这个女儿吗?抑郁确实影响了我的生活质量,特别是没有正规治疗之前,但从横向看,我的生活与我的同学、朋友相比没有太大的差距,只不过过程辛苦一些、曲折一些,甚至需要放弃一些。 

妈妈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通过正当的方式挣钱养活自己,就是成功的。如果再能做得好一些,就是卓越的。

你对未来担忧,我很理解。妈妈像你这大的时候,状态也不好,非常自卑,时常看不清前面的路。我本着“积跬步,致千里”的念想,别人迈一大步,我走一小步,一点一点跟着,只要方向不错,有耐心,终究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对于抑郁的女孩子来说,完成学业、找男朋友、成家、生孩子,这些都是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我们只能先武装自己,先培养自己的品行。这不光是为了找男朋友、结婚,而是为了自己不枉为人一次。人一旦具备优秀品行,即使是带药生活,也会遇到贵人,遇到好运气。这点真的要有信心。 

第三个话题:不要过于纠结病是如何来的,而要想病应该怎么好。 

导致抑郁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生理、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妈妈分析你的患病主因是生理因素。另外,就是学业的压力,作业多。你又要求完美,自己给自己加压。我和爸爸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给你报了过多的课外辅导班,没有考虑到你的承受能力;我们情绪不好时,也对你大喊大叫过;还有就是没有与你推心置腹的交流。这些都是我们养育过程中忽略的。 

生物因素这个事情没法抱怨,因为我们来到人世间,很多事情无从选择。先天因素虽不公平,但只有接受,才能好过些。

第四个话题:积极治疗,遵医嘱服药。 

我抑郁状态全面爆发时也是严重的:严重失眠;躺在床上需要有人帮忙才能翻身;浑身上下关节、肌肉疼痛;手不能弯曲、抓握;如厕时,需要用手扶着墙借力,腿才敢下蹲。晨起脚落地时,脚底就像踩在针垫上,经常疼得我流眼泪。抬脚上下楼有困难,经常无故流眼泪,看着汽车驶来驶去流眼泪,看电视流眼泪,看着你也流眼泪;不能出去工作。

那时,大夫让我立即住院,你爸爸在外地,家里只有你和奶奶。我不能住院,拿了药回家遵医嘱服用,失眠是最先改善的。一个月后,心情没那么悲伤和压抑,不再经常哭泣。但浑身肌肉和关节一直都没有缓解,挺过了一年多,为了彻底消除躯体病症,我去医院找大夫看病,通过药物解决了早醒、头疼和肌肉疼的症状。现在仍在坚持服用少量的药物进行维持。

妈妈也希望你能够和我一样,相信科学,积极求治,好好服药。只要药物对症,大部分症状是可以缓解的。在心理不够强大、还不具备平静处理问题能力时,药物对于稳定病情、防止反复是非常必要的。 

妈妈也有过教训,就是擅自减药。现在妈妈知道了:减药容易反复,每反复一次,治疗难度就大一些。切记,无论妈妈在不在身边,都要遵医嘱服药,不能减量、减药。这是对自己最起码的负责。 

第五个话题:积极的进行心理治疗,清除思维障碍。 

也许你会问:既然导致我抑郁的是生理问题,为什么还要进行心理治疗?妈妈想说的是,我们有易感基因,这可能是主要因素,抑郁症患者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思性格弱点,比如,过度追求完美、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生活在现实中,抱着这些思维会让我们没有缓冲的余地,无论做事还是与人交往,都会感觉到累。所以改变认知扭曲,会让自己不那么专牛角尖,不那么纠结,不浪费能量,总体来说是有利于身心康复的。

妈妈是服药后一年才开始关注心理问题,知道“跟着感觉走”这句话不一定正确。我觉得我们可以试试:一是找到好的心理咨询师,让他直接帮助你;另一种是妈妈和你一起看书自学,自我治疗,再去找适合的心理咨询师辅助你。心理治疗比较慢,这个得需要耐心、领悟和坚持。 

第六个题:坚持运动,锻炼意志力。 

妈妈得病这么多年,深知这个病是多么消耗我们的意志。那时,你姥姥提倡让孩子分担家务,她认为家里每个人都要对这个家有责任感,关心家里人。那时,我动作已经有迟缓迹象,干活慢,爸妈就给我少分配一些,或者帮我做一些。现在回想,我上学时没有完全崩溃,与每年暑假在田里劳动2个月有很大关系。田地里非常的静,只能听见昆虫翅膀的扇动声,干活时只专注一件事情,就是去除杂草。那两个月,全家人在一起劳动,姥姥姥爷会讲一些家族里的故事,想想这是非常难得的。也就是这样劳动的经历,锻炼了妈妈的毅力和坚持。

孩子,妈妈也希望你能够拥有意志力。当然,你病情严重时,我们会陪你就诊、监督你服药,让你好好休息,不强迫你做任何事情;等你病情好转,妈妈还是希望你可以行动起来。抗击抑郁、与抑郁共处最好的方式是“行动”,哪怕慢也不要紧,哪怕进三步退两步也没事。 

我还清楚地记得,你刚满一岁由爬行到行走的过程。那时你会小心翼翼地站起来,想迈出一只脚,又没把握;你小心翼翼地蹲下,爬行一会儿,然后又轻轻站起,又想迈出一只脚,但还是没有把握。我赶忙用牵住你的手,想借给你力量让你迈出第一步。你松开我的手,继续爬行。每天你都会练习站起,慢慢感受自己的力量。终于有一天,你迈出了第一步,稳稳地站在那里。你冲着我咧嘴笑,开始练习迈第二步、第三步… 

在你学习走路的整个过程中,你不喜欢借力,总是甩开我们的手,用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节奏去练习行走。你也不喜欢扶着墙练习,就是通过自己试探练习,一点点增强腿的力量,慢慢的去找感觉,平衡自己的身体。这就是你自有的意志力。我相信你骨子里还保留着这个劲头。

运动是锻炼意志力的方式之一,我们一起找到你喜欢的运动方式,然后坚持下去。 

第七个问题:与同龄人交流,丰富情感。 

若你的病情能够稳定,爸爸妈妈还是鼓励你回归学校。原因有三:一是与同龄人交流;二是学习合作;三是完成学业。 

在家待久了,你不想再出去,妈妈知道回归学校的难度。我们可以与老师商量降一级,也可以请辅导老师。 

学习过程中,你会感到思维缓慢,头晕乎乎的,头痛,记忆力差,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这些我都懂。妈妈那时还出现过阅读障碍、思维障碍,那时我让自己不要慌,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或者坐在椅子上深呼吸几次。为了能把波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我经常抄写单词。其实抄也记不住,只是为了平复心情,慢慢能进入学习状态。 

后来我总结出,只要头不是特别痛,只要静下心来,是可以学进去的。无非需要多看几遍,多记几遍。习题实在做不过来,可以按自己的节奏选择性做题,不一定非要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可以找来近5年的真题,一道一道研究,把涉及的知识点记下来,一点一点攻破。最终需要动笔把整道题解答完整写在本子上,才能真正梳理清楚。慢慢地,知识点就形成了面,面又形成知识体系。 

患有精神类疾病,你害怕同学对你有歧视,妈妈理解。孩子,妈妈上学时,也不爱说话,也不主动与人交流。也很自卑,也有些怪。但我的同学和室友们没有嫌弃过我、讨论过我,同学还是善良的居多,一般不会随意来开玩笑。即使遇到了另类的同学,也不要太在意,不要情绪太过于波动,自己的身体要紧。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告诉妈妈,我和你一起去面对。 

抑郁的人,更需要在关系中学习和成长。结交志同道合朋友更重要。同学友谊是纯洁的,不带有利益色彩。你可以观察你欣赏的人的做事方式、思维模式,然后与自己对比,找到不同,想一想,谁的方式更好?对比、思考是为了察觉自己,让自己进步,而不是去自卑和自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喜欢自己。经常这样思考,你会有收获,能够更好的共情、合作,这也是我们鼓励你回归学校的主要原因。 

也许你会说:“妈妈,你好了伤疤忘了痛。现在说起来容易的多。”是的,以前具体的事情我记不清了,但我会有总体的感觉。成长就是磕磕绊绊的,摔倒了,扑掉身上的灰尘,忍着痛继续向前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不容易,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另外,智力、技术这些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努力获得,唯独情感发展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弥补起来就不容易。到今天,我时常还会感到我的情感模式和思维方式仍卡在青春期,思考一些问题、处理情感问题比同龄人幼稚很多。妈妈也在努力想办法、找机会去弥补、提高。 

第八个问题:学习控制情绪。 

孩子,你现在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冲我和爸爸大喊大叫,说话态度很不好。我和爸爸虽然能够理解你、包容你,但是你那样的态度也会伤害到我们。我们也是人,不是神,也需要被尊重。 

生病是难受的,但这不能成为伤害别人的理由,也不能成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借口。抑郁的人,也需要学习好的习惯和好品质,任性发泄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不愉快,甚至更不好的关系。

你可以向我们述说你的感受,我们会陪伴你,帮助你。另外,有时,我和爸爸也需要减压空间和时间,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精力工作、生活和健康。我们需要彼此体谅和照顾,才能一起结伴共行。 

妈妈说了很多,最核心的意思,还是鼓励你,希望你能行动起来。一辆汽车的发动,要靠发动机;人也一样,主要还是靠内动力。我和爸爸、老师、朋友都会给你支持,陪着你一起渡过。我们用空虚和夸大的方式夸奖和鼓励你,都不是给你真正的自信和自尊,甚至会起反作用。一个人自信和自尊的重建,只有通过自己克服困难才能积累。每克服一点,自尊和自信就会上涨一点。“行则行,不行则不行”。 

我非常期盼你能给我回一封信,让我知道你的想法,我们共同商议怎么做更有利于你的康复。 

这封信我同时也公开发表,希望其他家长和孩子能够就信的内容与我交流,帮助我更理解抑郁中的女儿。 

我的邮箱是:wotingnishuo2018@163.com 

妈妈 2017年12月14日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